#文化#
《山海经》它是中国哲学启蒙的内燃机,它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神话存在。
插图出自于陈丝雨的《山海经》。
路线图出自于徐客的白话彩图《山海经》。
帝之二女注解中山十二经:
《中次十二经》记载了“篇遇山”至“荣余山”共计十五座山的地理位置和山川风貌。它们大致分布在今湖南、湖北及江西境内。
白话文:
夫夫山往东南一百二十里,即是洞庭山。山上有许多黄金,山下有许多银和铁,山中的树木多是山楂树、梨树、橘树、柚树,草类多是葌草、蘪芜、芍药、川芎。
尧帝的两个女儿就住在洞庭山中,她们常常在长江的深潭中游玩。由澧水和沅江吹来的风,交汇于湘江的深潭处,这里位于九条江河之间,她们出入时一定会伴有狂风暴雨。
注释:
澧(lǐ):一说今湖南西北部的澧水。
沅(yuán):一说今湖南的沅江。
潇湘:一说今湘江。
九江:指九条江河。
飘风:指暴风;旋风。
夫夫山:一说今湖南华容县的东山。
帝之二女:
一、清代,文人墨客眼中的帝之二女
,雍正四年(公元)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边裔典·禽虫典·神异典》,帝之二女为两个美丽的女子,正站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犹如神一般。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编纂的立雪斋印本《山海经存》,帝之二女为两个天上的仙女,正遨游在云端,好像在商量着人间烟火。
,在清代早期绘制了《离骚图》,帝之二女为湘君湘夫人,女的驾着龙男的骑着马,正四目相对,好似在告诉人们他们的龙马精神。
清·帝之二女二、真实的帝之二女
她们不凡的身世
上古·《书·尧典》记载:“舜厘将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书》是目前中华史上最早的书,后由西汉学者伏生著成今天我们熟悉的《尚书》。
上边一句话是说,帝尧将两个女儿送到妫汭城,嫁给了后来的帝舜。
根据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记载,帝尧的两个人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
虞舜身为天下共主唯一的候选人,他的两位妻子自然也要有帝后、嫔妃之分。
传说帝尧给女儿们出来一道题,从平阳向蒲扳出发,谁先到谁就是帝后,最终性格活泼的女英输给了实诚的娥皇,至此娥皇为后,女英为妃。
娥皇、女英政治上的极大支持者
一有,史料记载在虞舜还未继帝位前,最大的反对声就是帝尧的大儿子丹朱。
丹朱与虞舜的年龄相仿,但品性却截然不同,丹朱秉承了“勿以善小而为之,勿以恶小而不为”的宗旨,带领着“京城四少”为所欲为,拉拢能人异士与虞舜对着干。
因为当时没有法律,而虞舜又有浓厚的仁德之心,对这位大舅哥实在是没有办法。
后来是出现了司法鼻祖皋陶,因为丹朱杀人罪将其骗到地牢才关了起来,虽然有地牢但当时实行的是“象刑”(象刑指的是象征性的惩罚,比如杀人罪要穿无领布衣),所以丹朱不服法,想寻求两个妹妹的帮助走出地牢,而娥皇和女英的态度坚决地站在法律这边,就这样丹朱伏了法,直接推动了“象刑”走向了“实刑”(比如杀人罪就要执行死刑)。
有了法律的基础加上舜帝的仁德之心,他在位的三十九年,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画地为牢再有,舜帝不但有仁德之心,他还有治水的才能,纠正了当初华夏第一位治水英雄鲧治水的法子,提出了将“淹堵之法”改为“疏浚之法”的理论。
说起来简单,但为了这一理论他跋山涉水就是十几年,路途凶险,九死一生的他是在二女的陪伴下完成的,路途中多次遭受敌人的追杀,其中有一次娥皇为了挡住射杀舜帝的箭差点死掉。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这一路走下来,舜帝收获极大,疏浚的理论得到了实践的支撑,据此大大改善了水系,洪水不再是猛兽,变成了绿洲的“营养”,老百姓生活中的一条小河。
生活上的贤内助和知己
《列女传》记载:“二女承事舜于畎亩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骄盈怠嫚,犹谦谦恭俭,思尽妇道。瞽叟与象谋杀舜。使涂廪,舜归告二女曰:‘父母使我涂廪,我其往。’二女曰:‘往哉!’”。
在生活上自从二女嫁给舜帝后,她们以平民心态勤俭持家,以种地自给自足。
上边说的是,舜帝的父亲和同父异母的弟弟想谋杀舜帝,二女知道后依然前往孝顺公爹以及家人,最终感化了家庭矛盾,帮舜帝打理好了家的“江山”。
晋·张华《博物志·史补》记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泪挥竹,竹尽斑。”。
舜帝晚年巡察南方时,不幸病故于今天湖南的九嶷山。与他同生共死的妻子娥皇和女英得知此事后,迫切地前往九嶷山见舜帝,一路上痛心疾首,力不从心的她们不断地向九嶷山的方向张望,两位老人家因悲痛过度,双双投了湘水,跑到了天堂与舜帝团聚去了。
后世之人,将投入湘江的娥皇、女英奉为湘夫人,又称湘江女神,又有她们常常在湘江之上漫步闲聊的传说。
湘夫人洞庭山:
根据山海经原文记载,洞庭山理论上的位置在今天的湖南岳阳市的君山。
此山,山上有许多黄金,山下有许多银和铁,山中的树木多是山楂树、梨树、橘树、柚树,草类多是葌草、蘪芜、芍药、川芎。
国学《山海经》西三经——白帝少昊,唯一身世是个迷的天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