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山海经》它是中国哲学启蒙的内燃机,它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神话存在。
插图出自于杉泽的《观山海》
路线图出自于徐客的白话彩图《山海经》
天马注解北次三经:
《北次三经》中记载了从“太行山”到“无逢山”共计四十六座山的地理分布、山川物产。
它们大致分布在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和内蒙古境内。其中为大家所熟知的太行山、王屋山、燕山等。
白话文:
从龙侯山往东北二百里,即是马成山,山上多出产有纹理的美石,山北面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
山里有一种白狗,长着黑色脑袋,一看见人就会飞起来,名字叫天马,它的叫声如同自己的名字。
注释:
白犬:指白狗。自訆:指叫唤自己的名字。龙侯山:一说今河南济源市的溟河。
天马:
古往今来的马文化
1.上古时代:有周穆王八骏
《拾遗记》记载:“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宵,野行万里。四名越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形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肉翅。”。
周穆王的八匹马,个个身怀绝技,或能疾驰如闪电,或能腾云驾雾,更有甚者还长了翅膀,这显然将马认定为神来之物,它们通神性,最后形成了马的崇拜。
2.近古时代:有吕布的赤兔马
《曹操传》记载:“吕布有骏马名赤兔,常骑乘之。时人为之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认知不断地提高,人们对赖以生存的土地和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个时候争夺在所难免,追求强大的军事力量自然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流,而马出现在战场上或是单纯的交通上,无疑给战斗力插了双翅膀。由于马的便利,转而使人们爱马、好马的意识愈发浓厚,最后演变成了着神话。
天马,到底是何物?
《张骞转》记载:“元狩中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马,宛马曰天马。”。
这告诉我们乌孙马、大宛马也是天马,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它们都能“日行千里”且外表非常有观赏性的马。
古人用天马来命名,笔者认为这是对它们的一种敬仰,而“天”字真正表达的是天马的“奔跑速度快”和“日行里程长”。
这两个特征能够满足当时人们日益膨胀的需求,更有甚者还能读懂心理,比如:的卢马救助主、马踏飞燕。
笔者认为,本文中的天马既有马的速度和漂亮的外表,出乎人的意料它也有通人性的一面。上古人通常将通人性的动物奉为神,认为它们来自天上。
马踏飞燕马成山:
根据山海经原文记载,马成山理论上的位置在今天的山西境内或是河南境内。
此山,山上多出产有纹理的美石,山北面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