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山海经》,它是中国哲学的发动机,它不是一部纯神话的国学。
插图出自于陈丝雨的《观山海》。
路线图出自于徐客的白话彩图《山海经》。
鴖注解西次一经:
《西次一经》记载了从“钱来山”到“騩山”,近二十座山的地理位置和山川风貌。
它们大致分布在今天的陕西、甘肃、青海一带,著名的西岳华山就在此山系中。
白话文:
符禺山中有大量像翠鸟的鴖鸟,长着红色的嘴巴,人若是在家中饲养它可以辟火。
注释:
鴖(mín):是传说中的一种鸟。
翠:指翠鸟。
喙:指鸟兽的嘴。
鴖:
一、明代,文人墨客眼中的鴖鸟
,万历二十五年(公元)编纂的聚锦堂本《山海经图绘全像》,鴖鸟为翠鸟状,嘴长,正站立在树梢头做俯冲姿势。
明·鴖鸟二、鴖鸟能防火,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讲到的“鸓鸟”也是能够防火灾的,此外还有“防洪水”、“防战争”、“防瘟疫”的神兽。
动物除了对食物和领地有较强的渴望以外,其他方面不具备较强的主观能动性,那为什么《山海经》中神兽的“印记”那浓烈?
一定是人与动物在和睦相处的过程中,人类山寨了动物的“技能”。我们人类是最有资格讲主观能动性的,动物自身的行为举止对于最开始阶段的人类来讲一定是充满好奇和惊讶的,就像不同品种的动物相遇后第一眼相互也会毛孔悚然。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行为举止”,当人类碰到动物时,主观能动性就发挥作用了,从最开始模仿动物为了生存(蜘蛛网),到后来用到管理部落、国家(狼的合作精神),摆在我们今天的科技制造上依然在模仿或是从动物行为中受到启发。
而包括“鴖鸟”在内的所有鸟类,天生具有敏感性的动物,遇到未知或是危险的时候,本能的都会做出反应,而“鴖鸟”恰巧是那只提醒人类认识到火灾的动物。
符禺山:
根据山海经原文记载,符禺山理论上的位置在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莲花寺镇一带或是秦岭的桥峪和涧峪交界。
此山,山的南面有很多铜,北面有许多铁。
国学《山海经》西一经——鸓,引导了人类对防火灾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