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山海经中山十一经闻獜,上古先

#文化#

《山海经》它是中国哲学启蒙的内燃机,它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神话存在。

插图出至于杉泽的《观山海》

路线图出至于徐客的白话彩图《山海经》

闻獜注解

中山十一经:

《中次十一经》记述了从“翼望山”至“凡山”共计四十八座山的地理位置和山川风貌。这些山大致分布在今河南、湖北、安徽境内。

白话文:

从杳山再往东三百五十里,既是几山,山里的树木以楢树、檀树、杻树最多,而草类主要是各种香草。

山中有一种野兽,像一头猪,却是黄色的身体、白色的头、白色的尾巴,名叫闻獜,它一出现天下就会刮起大风。

注释:

楢(yóu):古书上说的一种树,木材坚韧,可做车轮,也用来取火。檀:青檀树,属于榆科。杻(niǔ):檍树,俗称菩提树。香:香草。彘(zhì):猪。獜:读音,lín。杳(yǎo)山:一说今安徽霍山县的北山。

闻獜:

清代,文人骚客眼中的闻獜

清·汪绂,光绪二十一年()的立雪斋印本《山海经存》,闻獜黄澄澄的外表,挂着狗尾巴,甩着马一样的蹄子,猪头都发青发白了,还在笑口颜开。

清·闻獜

这啥品种啊?在非洲还真有类似的动物

今天的非洲有一种红河野猪,全身都是明亮的深橙色,背顶上有一条白色的脊背线,从后颈部一直拉到尾部,当它兴奋时这条脊背线就会竖立起来。

从外形的颜色和同为“猪类””来看,跟闻獜确有相似。

闻獜有没有可能是非洲红河野猪的近亲?闻獜生活所在的地方有没有可能就是在非洲?不得而知,让我们等待考古的进一步研究和发现。

非洲·红河野猪

为什么闻獜一出现,天下就会刮大风

《山海经》记载:“闻獜,见则天下大风。”。

“天下”这个词,它应该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世界”或是“国家”的概念,充其量是指部落。

“大风”二字,我先来看看它古往今来的演变:

甲骨文中的“风”,给出的解释是“头戴凤鸟高冠下接凤尾毛纹饰”。

为什么“风”字却像个“凤形”?

这里有个典故,说是“风”是无形的,却是实实在在的,要想它看得见摸得着,需借助外物,于是杳山所在部落的首领选择了他们崇拜的凤凰尾巴的毛,将它挂在旗杆上,如果有风来了,就会风起来,这就是风。

那跟“闻獜”有啥关系?

从闻獜的外形来看,自身并没有带BGM,倒是显得很普通。

笔者认为它可能就是普通的野猪,大家都知道野猪是群居动物,少则五六只,多则十来只都是以家庭单位出行,而且它们善于奔跑,有可能它们的路过会引起旗杆上凤尾毛的飘动。也就应了那句“见则天下大风”。

几山:

根据山海经原文记载的几山,理论上的位置大概在今天的安徽庐江县小关山。

此山,山上有丰富的植被,有菩提树、楢树和青檀树,山上的草气味大多是香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0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