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山海经》它是中国哲学启蒙的内燃机,它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神话存在。
插图出自于杉泽的《观山海》。
路线图出自于徐客的白话彩图《山海经》。
鴸注解南次二经:
《南次二经》中记载了从“柜山”到“漆吴山”共十几座山的地理位置和山川风貌,它们大致分布在今湖南到浙江一带。
白话文:
在柜山中有一种长得像鹞鹰的鸟,长有人一样的手,发出的声音如同痺鸣一般,它的名字叫鴸,它叫起来,就像是在喊自己的名字,它在哪个县出现,哪个县就会有许多人遭到流放。
注释:
鸱(chī):指鹞鹰。
痺(bēi):鸟名,不详。
鴸:读音,zhū。
放士:指被流放的人。
鴸:
一、明、清代,文人墨客眼中的鴸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编纂的格致丛书本《山海经图》,鴸为人面鸟身兽,一副人手扶在地上,满头头发的它一脸笑里藏刀。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编纂的立雪斋印本《山海经存》,鴸为鸟状,周身黑色羽毛,一副正伸展着翅膀准备俯冲的姿态。
明、清·鴸二、遇到“鴸”就会遭到流放,是什么典故?
先说这么一段史料记载:话说尧的儿子丹朱不服尧传位于虞舜,愤恨不已的他离开了家,在朋友的唆使下丹朱向虞舜发起了进攻,预抢夺帝位,尧帝得知此事后毅然的大义灭亲,亲自带兵迎战丹朱,节节败退的丹朱, 无奈投了南海。
传说,含怨气死去的丹朱,他的灵 化成了一只怪鸟,还能发出“鴸鴸鴸”的叫声。
有学者认为,丹朱名字中的“朱”字和他的传说与神兽“鴸”的这个字是同一个,这才有神兽“鴸”就是丹朱化身的说法。
那为什么遇到“鴸”,人就会遭到流放呢?
笔者认为,这大概是因为丹朱生前大逆不道的行径,而后遭到尧帝的流放和讨伐,死后化身为鴸鸟,此事在民间炸开了,老百姓后怕遇到鴸鸟会带给自己与丹朱一样不幸的命运。
柜山:
根据山海经原文记载,柜山理论上的位置在今天与武夷山相连的仙霞岭或是湖南西北部的某座山。
国学《山海经》南次一经——赤鱬,它与美人鱼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