豳公盨的发现
年,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香港古董市场偶然发现了一件青铜盨。盨是什么呢?这一种用于盛放黍、稷等食物的容器,通体作圆角长方形,有盖。青铜盨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偏早,盛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前期已经罕见。
当时这件盨的盖已丢失,只存器身,且大半部分为土锈掩盖,显示出来的铭文也深奥难懂,所以之前未被世人引起重视。但专家以敏锐的目光注意到了这件盨,并邀请了一些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修复和研究。
学者们对这件盨的基本认识一致:第一,这件盨器表装饰一周凤鸟纹带及瓦棱纹,口两侧设一堆对兽首形耳,具有典型西周中晚期青铜器的风格;第二,上面镌刻的10行98字铭文记录了大禹治水和为政以德等内容,铭文的文体前所未见,对探讨古代史、思想史、地理学和古书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总体看来,这件盨是西周中期的青铜器。不过,对于这位神秘器主的身份,学者之间还是存在一些争议。
李学勤认为,这位器主叫“遂公”,是西周中期遂国国君。遂国是虞舜之后,在今山东宁阳一带。公元前年,当时的霸主齐桓公召集各国国君来北杏会见,遂国人没有前来,当年,齐桓公就灭亡了遂国,并派遣军队戍守。但遂人不甘心这样亡国。四年后,遂人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四族用酒食招待戍守的齐军,灌醉以后将他们全部杀死。史书没有交待遂人的结局,料想是遭到了齐桓公残酷的报复。
不过,裘锡圭先生认为,这位器主应该叫“豳公”,是西周中期豳国国君。豳地在今陕西彬州,是周人先祖公刘定居之地,《诗经》中还有《豳风》。不过,后来周太王迁都岐山之后,这个地方也就淹没于史册了。峰回路转的是,后世发现的西周金文中出现过一个字,是当时的一个战略要地,晚清学者潘祖荫就把这个字释读为“豳”。朱凤瀚、李零先生未释读这个字,但也认为与此处战略要地有关。
笔者认为,宗周地区的“豳”比山东半岛的“遂”可能性更大。不过,到底是“豳公”还是“遂公”,实际上不是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