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帝俊这个神訫立史

北京中科高效抗白个性施术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0102/5972960.html

帝俊是《山海经》里特有之人物,在其它传世的先秦文献中不曾出现,这应该和《山海经》一书的性质有关。

在儒、墨、道、法诸家之中,最有知识,文献传世最多的儒家其实也是最“无知”的,且是有意地无知,以实现他们阐述政治理念之目的。儒家是在用西周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来解释一切,包括上古社会和未来世界,所以儒家讲述的上古并不是历史,而是理想。

似乎很多人对《山海经》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山海经》里记录的世界和我们所认知世界的不太一样。《山海经》是另一个思想世界里的书,是巫书,书中所载的是巫觋们所认知的世界,而我们所知的是儒的世界,儒的世界讲的是秩序,巫的世界讲的是神明。巫世界里的最高精神不是帝王而是神祇,所以它不会为了迎合世俗的需要而改变自我的认知,但《山海经》也不都是正确的,因为撰写《山海经》之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很有限的。

《山海经》里的记载都是零散的,为了方便,我们先提供一张帝俊的家族谱系,然后再根据其家谱来分析帝俊的来龙去脉。

帝俊的后裔大都出现在《山海经·大荒东经》里,这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向,即帝俊很可能是东方某个族群的神祇,而且是最高神。

《山海经·海内经》有:“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

这句话并不是说帝俊有八个会唱歌跳舞的儿子,而是隐喻的说法,“有子八人”可以理解为八个部落或八个分支,“歌舞”源于巫文化的祭祀仪式,所以“歌舞”代指的其实是祭祀,有了独立祭祀也就是意味着部落的建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有八个部落信奉帝俊,这八个支系分别是:三身、后稷、季釐、帝鸿、黑齿、晏龙、中容、禺号。

在众多人类文明的神话中通常都有神造人的故事,但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来看,应该是人制造了神。人们对上天的想象源于人们对自身的认知,当远古人类仰望星空之时,也就是众神诞生之时,所以在人类最早的时候必然是多神的,而帝俊的出现说明该族群的世俗生活中已经存在了共同首领,并以此想象出神界也存在最高神祇,这个神祇就是帝俊。

《山海经》里记载了帝俊的三位妻子,分别为:娥皇、羲和、常羲。

《山海经》讲羲和是太阳之母,常羲是月亮之母。远古人对太阳和月亮的认知与今天的我们不同,他们认为太阳有十个,每天升起一个,轮转一次是十天,为一旬;月亮有十二个,每个月升起一个,轮转一次是十二个月,为一年。日月的运行规律是远古人类最先掌握的天文知识之一,帝俊作为日月之父显然就是天的人格化。

始祖母与神结合而繁衍族群是创世说的一种最常见形式,帝俊就是这个“结合”里的神,而“娥皇”就是始祖母。

《山海经·大荒南经》载:“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里,与娥皇一起的应该还有一个女英,此二女是尧的女儿,嫁给舜为妃,但这个说法的最早出处是西汉刘向编纂的《列女传》,《列女传》相当于汉代以教育妇女为目的的《故事会》,娥皇也就这样与女英一同被杜撰为尧的女儿、舜的妃子。

事实上,娥皇这个人物出现得应该非常早,是“三身之国”的始祖母,至少早期是这样的,但自汉代之后,其地位因《列女传》的广泛传播而陨落了。

《列女传》把娥皇称为舜的妃子虽然是捕风捉影,但主要还是因为有个影,这个“影”就是娥皇与舜的关系,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

这里涉及到了一个人,即“义均”。

《山海经·海内经》有:“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

在其它史料中,这个义均又称商均,之所以被称为商均是因为他居住在“商”,关于这件事,《竹书纪年》有解释。

《竹书纪年》载:“帝舜二十九年,帝命子义均封于商,是谓商均。”

同时也明确地说到,商均就是帝舜的儿子。三身生义均,而义均又是舜之子,那是不是说明舜就是三身呢?

并不是!

史载的可确定的舜的后裔是陈国,陈国妫姓,关于这个问题,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过论述,在此再简单说明一下,源自冀北,来自晋南的舜在河南商丘建有妫姓虞国,即今虞城,而姚姓的义均此后又在这里建立了姚姓虞国,商均(义均)并不是舜之子,而是三身之后。

《山海经·大荒南经》载:“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有渊四方,四隅皆达,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

重点是后面那句“舜之所浴”,在《山海经》里,“某某所浴”指的就是这里曾经是某某的领地。

所以说,儒家讲的舜其实可以看作是妫姓舜和姚姓舜(三身)的结合,而《孟子.离娄下》有:“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这个“东夷之人”说的就是三身,据考证,“诸冯”应该在今天山东省诸城市境内,地处山东半岛,这也是周代的典型的东夷地区,这其实是三身的所在,那么帝俊的发源地显然是与山东半岛相关,至少能说明两者相距不会太远。

孟子这个错误显然是因为他知道姚姓的发源地,但他并不清楚夏代的虞国是姚姓取代妫姓后重新建立的。

《山海经》的最大问题就是有山有水有人有万物,但偏偏没有时间,所以仅凭《山海经》所载的内容很难判断出人物和事件所发生的时间,但是,我们可以尝试着通过已知人物来推论未知人物。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

这里讲的是个神话故事,是说黄帝和蚩尤打仗的时候,蚩尤请来风伯、雨师降大雨来淹黄帝,黄帝请来天女魃,女魃的本事就是让天下大旱,于是蚩尤的大雨不奏效了,被黄帝反杀。但问题也来了,这个女魃下来了就上不去了,于是她在哪哪干旱,显然已经成了人间的灾害,这时候有一个叫叔均的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帝”,“帝”将女魃安置在赤水的北边,叔均解决了干旱问题,于是成为了田祖。

需要说明的是,此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将“帝”和“黄帝”等同,这其实是错误的,在《山海经》里是有一个帝存在的,这个帝是较少被人格化的最高神,也就是说,在《山海经》里,最高神有多个,他们之间并不隶属,应该是不同族群各讲各的神,并不在一个体系里。

那么这个叔均与帝俊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里还涉及到另外一个人,就是后稷。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

叔均是后稷的同族后裔,二者都可看作是帝俊之后,但最大的不同是,后稷和叔均出现在《大荒西经》里,他们的后裔建立了西周之国。

这个后稷显然就是姬姓周族之祖,其所在的年代在尧舜之际,而义均也与舜基本处于一个时代,《左传》记载舜驱逐了“四凶”,其中一凶就是帝鸿氏之子——混沌,这个帝鸿亦是帝俊八子之一。

也就是说,帝俊信仰在尧舜时代就已经存在了,甚至更早。

结合上面结论,时间是距今多年前,地点是山东半岛一带,帝俊信仰就已经出现了,考古学上对应的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

而且至少持续到夏代。

《山海经·海内经》有:“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这个羿其实就是有穷氏的那个羿,他攻灭了夏后氏,取而代之,史称“后羿代夏”。

至于帝俊的时间上限,我们是缺乏确凿证据的,仅做一个逻辑判断,尝试上溯到大汶口文化时期。

大汶口文化中已经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这意味着父系氏族的出现,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社会,这与帝俊出现的基础相吻合,就像我们前面说的那样,人们对上天的想象源于人们对自身的认知,所以只有父系社会的人们才会把上天想象为男性神祗——帝俊。

大汶口文化的农作物以粟为主,而粟在古代又称之为稷,这又与“帝俊生后稷”相吻合,另外,大汶口文化有拔牙的习俗,而帝俊的八子中有一黑齿之国,黑齿与拔牙之间显然存在因果关系。

帝俊八子还有一禺号,任姓,禺号又分化为两支:帝俊-禺号-儋耳-无骨-无继-无肠;帝俊-禺号-淫梁-番禺-奚仲-吉光

其中,奚仲和吉光是最早发明车船的人,春秋时期尚有一薛国,就是他们的后裔建立的。《诗经》有:“大任有身,生此文王”,这里的文王就是周文王,就是说,周文王的母亲也是任姓,而周文王的奶奶是姜姓,整理一下。

黑齿(姜姓)、禺号(任姓)、后稷(姬姓),都信奉帝俊,也就是说,如此看来,在文王之前,周族的外婚制其实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外婚,彼此之间有相似的文化和信仰,甚至就是同源。

这里需要啰嗦一下,姜姓是炎帝之后,黑齿(姜姓)信奉帝俊,那么炎帝与帝俊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我当前的观点是:炎帝同帝俊并不构成关系,《山海经》的炎帝非常早,而且也不在山东半岛,而是相对靠南一些,那时候更可能还处于母系氏族时期,帝俊信仰应该还未形成。

这又涉及到姬姓周族的起源问题,我现在的观点是姬姓周族的源头在“东夷”,《诗经》所载的那个姜嫄,或者更早,迁到了山西,后稷在此出生,其后裔又西迁,所以他们也有一个同秦人相似的迁徙路线。

简单总结一下,帝俊在《山海经》里是作为神而存在的,但帝俊这个神并不是《山海经》里所有族群的神,而是部分东夷族群的神,我们通常所说的东夷其实是一个泛指,是对东部地区的多个族群的合称,并不存在某个叫东夷的族群,最早的帝俊信仰主要集中在山东半岛及黄河下游地区,其信仰随之族群迁徙而扩散开来,但后来还是被“帝”的信仰压制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