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里,追太阳的夸父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
他的光芒似乎像太阳一样耀眼,但这个故事是怎样流传下来的,传说的背后是否隐藏了不为人知的真相?
在上古典籍里,“夸父逐日”的故事有三个版本。
在《山海经·海外北经》中,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了太阳落下的地方。
然后他口渴想要喝水,把黄河、渭河的水喝完了还不够,还去北方喝大湖的水。
但是还没赶到大湖,夸父半路就渴死了,他的手杖最后化成了桃林。
在这个版本里,夸父胸有大志,追逐光明,十分励志。
但是到了《列子·汤问》中,夸父成了不自量力的代表,他想要追上太阳的影子,一直追到了太阳的老家隅谷旁边。
夸父口渴极了,跟上个故事中一样,他喝光了黄河、渭河的水,又跑到北方去喝大湖里的水,同样是在半路就渴死了。
而在《山海经·大荒北经》的版本里,夸父的经历跟上一版几乎一致,只是他最后又被应龙杀死了一遍,且对这个故事的经过、结果以及死因都有了更为细致的交代。
对于夸父的评价,总体还是持批判态度,负面评价较多。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不管夸父追日是大无畏,或是自不量力,背后似乎还隐藏着什么?
如果我们拨开魔幻想象的面纱,去除不可理喻的外壳,或许会发现一些更真实的线索。
我们都知道,上古时代,先民或许还处于农业社会的早期阶段,阳光、水源对于生存来说至关重要。
但是那个时候,大家应对自然的手段太少,力量太弱小,当一方水土不适合耕种后,最好或者说仅有的办法,就是搬家。
那么,夸父追赶太阳的动机是什么呢?
不管从哪个版本的传说里面,我们都会发现,夸父最后是渴死的,换句话来说,就是缺水。
放在古时候,最可能的情况就是遇到了严重的干旱。
所以,夸父逐日,最原始的动机很可能就是他们的居住地水源不足,就好象是黄河、渭河的水都被喝干了,所以要去寻找新的水源。
但是在往北的路上,还没有找到“大泽”,就倒在了半路之上。
神话的背后,不是一次追逐太阳的行为艺术,而是一个古代部落为了生存,不得已的悲壮迁徙。
而从故事里面,我们也看到了,夸父他们选择的方向是西边,也就是太阳落下的地方。
或许他们认为,西边会有太阳的家,在那里什么都不缺,什么都会有。
虽然不知道几千年前是什么样子,但是,如果用今天的地理版图来设想一下,大概干旱的大西北就是夸父他们倒下时看到的最后样子。
神话的背后,一定有当时社会现实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子。
虽然经过千百年的口口相传之后,今天我们再听到这样的故事会感觉光怪离奇。
但是,也许正是在这背后的细节里面,就隐藏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真相。
“追太阳不行,但我可是种太阳的小能手。”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当口渴的时候,一杯冰可乐还是热奶茶更能打动你?
不定期更新
随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