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建齐国之前,山东境内是否已经有过一

北京雀斑医院地址 http://m.39.net/baidianfeng/a_10008774.html

“有北齐之国,姜姓,使虎、豹、熊、罴。”——《山海经·大荒经·大荒北经》

这个“北齐之国”是姜太公建立的那个姜姓齐国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简单探讨一下《山海经》是本什么书,里面都记载了啥。

我们今天所见的《山海经》其实是一个合订本,是由不同的但性质相近的几本巫觋之书合订而成,合订者是西汉的刘歆及其门客。

几本书分别是:《山经》、《海内四经》、《海外四经》、《大荒经》、《海内经》。

这几本书作者不同,成书年代也不同,可确定的是,《山经》、《大荒经》、《海内四经》都是述图而作,其图甚早,不晚于西周,大概率是商代,但所述之图并非一张,《山经》所述的是一张图,《大荒经》述另一张图,《海内四经》又不同,所述之图皆已失传。

而《海外四经》是以《大荒经》为模板重构而来,成文不会早于战国,很可能是西汉早期的作品,不排除同淮南王刘安有关。

《海内经》独立成文,其来源未知,很可能是刘歆等人用其它文本中遗落的简牍整理而成,所述皆是夏代及上古之事。

《山海经》中提及的最晚的人物是成汤和夏桀,《海内南经》中有“文王”一词,但指向不明,其所叙内容同周文王不符,存疑。

总体上来看,《山海经》并未叙述商、周之事,那么,《大荒北经》所提及的“北齐之国”应该不是姜太公所建的齐国。那么,如果《山海经》中提及的“北齐之国”不是姜太公所建的齐国,却又是姜姓,会有这么巧合的事情吗?

《左传》和《国语》告诉我们:就是这么巧合,而且这个“巧合”很可能就是有意为之。“齐”字的本意是麦苗,见于甲骨文,亦有“齐师”字样,也就是说,至少在商代,齐地就已经存在了,而“济”其实就是流经齐地的河流。

甲骨文—齐

关于齐地的历史,《左传》中相关的记载,是晏婴怼齐景公的一番话。

饮酒乐。公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何得焉?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大公因之。古者无死,爽鸠氏之乐,非君所愿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齐景公喝酒喝高了,来了一句:“要是能长生不老该有多好啊”,晏子没顾及他面子,怼了一句:人要是能长生不老,现在享受快乐的是古人,能轮到你吗?然后开始罗列齐地的历代主人,最早属于爽鸠氏,然后是季荝,再然后是逢伯陵,再然后是蒲姑氏,最后才是姜太公,也就是齐景公的祖宗。

最后又补怼了一句:如果人要是能长生不老,现在享受快乐的应该是最早的那个爽鸠氏,这应该不是你愿意看到的吧。

晏子一口气讲了齐地的五代统治者,有些我们能找到出处,如爽鸠氏,这类以鸟为氏的,大都同少皞氏有关。

《左传》载郯子云:“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少皞氏是早于颛顼的一位强大的部族首领,其都城在今山东曲阜境,关于季荝,史料中再无第二处记载,知之甚少,难做定论,而逢伯陵留在后面讲,先讲蒲姑氏。

《尚书·周书》有:“成王既践奄,将迁其君于蒲姑,周公告召公,作《将蒲姑》。”

这里涉及到两个地名,一个是“奄”,一个是“蒲姑”,这个“奄”其实就是后来的鲁国首都,在今山东曲阜境,而“蒲姑”在今山东高青县境,在商代,这里是蒲姑氏的方国。

需要先纠正一个谬误,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有:“以逢伯是殷之诸侯”。

“逢伯是殷之诸侯”的判断其实是孔颖达等人对《国语》的误读。

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则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后,逢公之所凭神也。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月之所在,辰马农祥也。我太祖后稷之所经纬也,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国语·景王问钟律于伶州鸠》

孔颖达将这里的“皇妣大姜”解读为周太王之妻,周太王是商代晚期的周族领袖,故作为皇妣大姜的侄子,逢伯陵自然应该是商代的晚期的诸侯。

事实上,将“皇妣大姜”解读为周太王之妻是不对的,也讲不通,这个“皇妣大姜”后面接的可是“太祖后稷”,将始祖排在十几代孙媳妇后面,周人显然不会这样叙事的,其实这个“皇妣大姜”是《诗经》里的姜嫄,后稷之母,即,周族始祖母。

那么,这个逢伯陵显然与后稷是同时代的人物,也就是虞代至夏初的人物,而不是商代的诸侯,如此一来,逢伯陵之逢国应该是夏代方国,蒲姑氏是商代诸侯也就成立了,如果逢国是商代晚期的诸侯,那么蒲姑氏也是无处安放的。

逢伯陵所建的逢国是夏代诸侯,而伯陵又是姜嫄之侄,自然是姜姓,另外,《山海经》亦可佐证伯陵为姜姓。

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山海经·海内经》

“孙”不是孙子,而是作后裔讲,如《诗经》有“后稷之孙,实为大王”,作为炎帝的后裔,伯陵显然也是姜姓。

另外,伯陵之后“始为钟,为乐风”,亦可证明伯陵是上古之人,而非晚商人物。那么,齐地、夏代、姜姓,这些标签恰好可以同《山海经》里的“北齐之国,姜姓”一一对应上。

那么,周王室安排姜太公征蒲姑氏显然有更深一层的目的,一则这里是姜姓的故地,二则逢国是姬姓的母族,从哪个方面讲都是理直气壮,也更好统治。

也就是说,我们探究古逢国的时候,应该往夏代去思考,而不是晚商,而姜姓在东夷地区的活动至少可上溯至虞夏之际,周代的向、纪等姜姓诸侯应该同更早的虞夏之际的姜姓有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7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