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考点汇总
考点一:文学常识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又被人民称为“民族 ”。
少年:《父亲的病》《琐记》;青年:《藤野先生》《范爱农》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6、少年2和青年2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鲁迅 的一本散文集,是回忆性散文,共收入10篇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写于年6月至11月间,《朝花夕拾》题目意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原题是《旧事重提》,发表于《莽原》。
考点二:《朝花夕拾》题目、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内容(看思维导图)
(1)题目(注意:图文转换题)
《朝花夕拾》书名显得含蓄,且富有文采。书名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经过一天)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既用比喻的手法交待出本书的内容是回忆旧事,又借对过去的怀念曲折地表达对今日的不满。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描写)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以及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长妈妈(保姆)——没有文化,愚昧迷信,粗俗,好事,唠叨,但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心地善良,富有爱心,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注意:没有批判长妈妈!
藤野先生(异国医学教授)——严谨、正直、热诚、和蔼可亲、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范爱农(觉醒的知识分子)——范爱农正直倔强,敢于革命。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很严厉。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
衍太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典型的市侩形象。出现篇目:《父亲的病》《琐记》
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关爱学生,是鲁迅先生颇为敬畏之人。
陈莲河(“名医”)——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
(3)主旨思想一句话概括主旨:“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重点)
《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及原因,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
《二十四孝图》——批评当时反对白话,提倡复古的倾向,批判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制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 使者,讽刺了当时自称“正人君子”的 阀统治文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以及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揭露庸医误人的实质
《琐记》——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
《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4)内容要点:看思维导图
附《朝花夕拾》小引: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旋绕的飞机。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