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山海经中山十二经于儿神,典型

#文化#

《山海经》它是中国哲学启蒙的内燃机,它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神话存在。

插图出自于杉泽的《观山海》

路线图出自于徐客的白话彩图《山海经》

于儿神注解

中山十二经:

《中次十二经》记载了从“篇遇山”至“荣余山”共计十五座山的地理位置和山川风貌。它们大致分布在今湖南、湖北及江西境内。

白话文:

从风伯山往东一百五十里,即夫夫山,山上有大量的黄金,山下盛产石青、雄黄,山里的树木最多是桑树、构树,花草以竹子、鸡谷草最为繁盛。

神仙于儿就住在山里,她两手操蛇而爱不释手,常常游玩于江海湖泊,出没时身上会发出光亮。

注释:

青:石青。桑楮:桑树、构树。竹:指萹竹。鸡鼓:鸡谷草。“鼓”通“谷”。身:或作“手”。风伯山:一说今湖北省石首市与湖南安乡县之间的长右岭。

于儿神:

清代,文人骚客眼中的于儿神

清·汪绂,光绪二十一年()的立雪斋印本《山海经存》,于儿神双手玩弄着两条蛇,半裸着上身,札着孩童的头型,行走中,身上泛着光芒。

清·于儿神

清·陈梦雷和蒋延锡,清雍正四年,编撰的《古今图书集成·边裔典·禽虫典·神异典》,于儿神身上缠绕着两条蛇,稳稳地站在波浪上,背后有个巨大的光圈,穿着超级性感的豹纹斑点大裤衩子,一副神仙下凡的模样。

清·于儿神

考古文物,人操蛇

三星堆出土的西汉·人操蛇屏风铜托座,其高1.5厘米,宽15.8厘米,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此器是漆木屏风左右翼障的下转角构件,其下部以人口衔、手抓、脚夹五条相互交缠的蛇为造型,纹饰玲珑通透。

西汉·人操蛇屏风铜底座

在山海经中操弄蛇的神兽不在少数,到底有什么内涵?

“蛇的图腾崇拜”,起到了主要的责任。

至于,蛇图腾崇拜的来由,笔者认为由于蛇有“死而复生”和“不惧洪水”与生俱来的属性,而这是人不具备的能力。

“死而复生”,主要是蛇有“冬眠春醒”和“蛇皮蜕变”迎来新生的生命特征。这也是人所渴望的,特别是长生不老的追求更为强烈。

得不到这样的神力,就把“操蛇”与上流社会的人结合起来,象征着有神性和主宰生死的能力,以便管理国家。

于儿神常游于江渊,真的是为了游玩吗?

我们来看看他的着装打扮,面容恐怖、着装华丽、摆弄着神物蛇、长出入江海湖泊。

首先,我们可以看出他肯定处于社会上层。

上古时期的人们面临最大的社会问题就是洪水,在无法抵御洪水猛兽的情况下,人们做出的选择就是“敬重它”,把它当作神一样供奉着,这也就是“河神”的来由。

笔者认为,于儿神常出入江海湖泊,不能看作游玩,应该是“祭河神”的活动,所以于儿神是部落的巫师或是首领。

夫夫山:

一说今湖南境内;一说今河北境内。

此山,山上有大量贵重黄金,山下遍布着色彩艳丽的石青、雄黄。山中的草木茂盛,桑树、构树遮天蔽日,郁郁葱葱,树下簇拥着低矮的竹丛,还有成片的鸡谷草像毯子一样铺在林中空地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