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奇形怪状的动物,可能只是我们的一种误解
《山海经》中记载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动物、神灵,有些动物经过考证是现实中存在的,更多的则被人们认为是虚幻的存在。在对这些奇形怪状的动物和神灵的描述中,“人面”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例如:
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南山一经;
有鸟焉,其状如鵁,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南次三经;
有鸟焉,其状如袅,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顒,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南次三经;
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稰用稌。----南次三经;
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曰橐釯,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西山一经;
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徯,其鸣自叫也,见则有兵。----西次二经;
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七神皆人面而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西次二经;
神灵长得奇形怪状还好理解,因为他们是人们结合现实中的事物想象出来的样子。想象力的空间是很大的,人们可以将所见的事物随意组合,例如上文中人面马身、人面牛身的山神,就是结合了牛马的身体和人类的面孔。《山海经》中还有其他样貌的山神,像人面鸟身、人面蛇身,等等。这些想象的角色我们暂且不讨论。
而对于不能归类于神灵的一些实实在在记述的动物,“人面”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样貌?前人的配图中,“人面”被直接描绘为人的脑袋,于是就出现了鸟的身子人的脑袋或者蛇的身子人的脑袋等等不可思议的形象。可是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文中不说“人首”?作者直接记述为“人首”不更加明了?
要知道“面”和“首”在《山海经》都有多次出现,甚至同时出现,显然不是表达的一种意思,如:
有兽焉,其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诸犍,善咤,行则衔其尾,居则潘其尾。----北山一经;
其神状皆人身龙首。----东山一经;
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旋龟,其状鸟首而鳖尾,其音如判木。----中次六经;
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海内西经;
文中出现的“人首”显然就是指“人的头”,所以“人面”不能代指“人首”,可能只是类似于人的五官特征,《山海经》中说:“狌狌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这里的“狌狌”就是我们现在的“猩猩”,猩猩的五官特征确实和人相似,所以文中说它长着一张人一样的面孔。即便是长着类似人的面孔,但脑袋的形状不一定像人一样,像南美洲的狨,其实就是一种猴子,面部和人类几乎一模一样,但脑袋的形状显然和人类的差别很大。
由此看来,后人对《山海经》中一些动物的配图可能和原著想表达的样貌有较大的出入。我们在读《山海经》的时候,不能被前人的一些解释和绘图束缚住自己的想法,也许前人的解释是错的而你的理解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