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讲到山海经中的那些神奇的上古异兽,像是狌狌,蛊雕等等,没看过的读者可以点击下方异学会的往期投稿进行了解。
上古时代的“食谱”那些消失在我们世界的山海经异兽
上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华夏奇典山海经
翻开中国上古神话,一个圣贤的世界扑面而来。尽管神话没有十分完整的情节,神话人物也没有系统的神系家谱,但它们却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其中尤为显著的是它的尚德精神。这种尚德精神在与西方神话特别是希腊神话的比较时,显得更加突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这种尚德精神,一方面源自于原始神话的内在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后代神话改造者们着墨最多的得意之笔。在西方神话尤其是希腊神话中,对神的褒贬标准多以智慧、力量为准则,而中国上古神话对神的褒贬则多以道德为准绳。
诸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嫦娥等神话形象栩栩如生在民间被广为传颂,同样神话人物中也有另一类妖兽式的人物残害百姓。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山海经中记录的那些实力惊人却不声不响古代神祗。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
神灵陆吾往西南四百里,是座昆仑山,这里是天帝在下界的都邑,天神陆吾主管它。这位天神的形貌是老虎的身子却有九条尾巴,一副人的面孔可长着老虎的爪子;这个神,主管天上的九部和天帝苑圃的时节。”郭璞注:“即肩吾也。庄周曰‘肩吾得之,以处大山’也。”陆吾神掌管这“帝之下都”,还兼管“天之九部”。
根据郭璞的注解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陆吾的位格较高,除了掌管天界九个区域的界限之外,能够料理天神花园的时节,因此它绝不是园丁,而是类似中央空调随时调节气温的存在。所谓天之九部,就是整个上层宇宙。天帝的苑圃、悬圃的时令与节气,也归他管,堪称是天帝的大管家。陆吾的南边,有着六个头的树鸟,以及蛟龙、大蛇、豹子、还有连名字都说不清楚的各种植物、动物等等。
陆吾有一个大错处,就是因为他长得太神奇,体态怪异,像虎长着虎尾。它特大的身躯十分雄壮,足有九十九只老虎那么大,他又有九条尾巴,面部却长得很像人。它立在昆仑山上遥望东方,似乎在监护着什么,却并没有监护着什么。这就是人常说的,做事须得认真,可他对治下的那些生灵和植物,包庇纵容,听不得奉承话,便犯下了一些错儿。还好,陆吾神办事谨慎,小错不遮不盖,称得起是掌管“帝之下都的第一天神了。又被称作开明兽,本是黄帝都城昆仑丘的守卫,他把自己化装成老虎的样子,这样便可以获得老虎的威严和力量。
《西山经·西次三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
神灵帝江从昆仑山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是座天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也出产石青、雄黄。英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西南流入汤谷。山里住着一个神,形状像个黄布口袋,发出的精光红如火,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浑浑沌沌,耳目口鼻都没有,祂却会唱歌跳舞,名字叫做‘帝江’。
源自《山海经》的帝江的形象为识歌舞的神鸟。有的本子为“有神焉”,繁体的“鸟”与“焉”写法相近,传抄中可能有差错,但都讲得通。即原意为:像太阳一样平坦浑圆,耳目口鼻都没有,但却懂得歌舞。
显然,这里“帝江”指金乌一样的神鸟。那么帝江怎么又与帝鸿联系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鸿,古音“江”与“鸿”通。所以有种说法,帝鸿即黄帝——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袁枚(-)的《子不语·蛇王》中也说:“楚地有蛇王者,状类帝江,无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柜,浑浑而行,所过处草木尽枯。”这段文字把帝江、蛇(龙)、《庄子·应帝王》中的浑沌联系在一起,绝非偶然。
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西王母“西王母”一词,出自《庄子》、《山海经》等,因所居昆仑丘(昆仑山),于汉中原为西,故称西王母。
在道教神话中,西王母是女仙之首,主宰阴气、修仙的女神,对应男仙之首东王公。是生育万物的创世女神,全真教的祖师。
晚期多将西王母奉为婚姻、生育、保护妇女的女神,并大量在民间传说、小说戏曲中出现。
西王母信仰始于先秦,如战国晚期魏王墓出土的《穆天子传》、先秦地理志怪著作《山海经》、先秦典籍《庄子》都提及西王母。这些先秦文献中的西王母彼时多还是指西域中某个模糊概念的国家以及引申出来的特指西方世界的神祗。
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
相柳共工台的台角有一条巨蛇,蛇皮花纹似虎斑,头总是朝向南方。它朝向的南方有众帝之台。相柳原是共工的臣属,长有九个脑袋,面孔倒似人,但身子象蛇,青绿色。他的每个脑袋都能吃一座山上的东西。它不断呕吐毒液形成水味苦涩的恶臭沼泽,发出的臭味甚至能杀死路过的飞禽走兽。所到之处,地便有陷处便成溪流沼泽。
它随同共工发洪水伤害百姓,半途遭遇一心治水的禹,共工不能战胜禹惨遭流放监禁。
相柳继承共工遗志继续作怪,禹便杀死相柳,但是相柳的血液腥臭,他的血膏所流之处,腥气熏天,无法再播种五谷,弥留时渗出的口水更形成了巨大毒液沼泽,禹三次填平沼泽却三次塌陷,为治理这片土地,大禹将腐湿的泥土挖掘出来,堆成土台,就是五帝台。
后来禹还在旁边开辟整理为干净的大水池并为众天帝在池边建造宫殿楼阁,称为众帝之台。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不少学者认为众帝之台指的就是金字塔。
鳐和柳一声之转,在山海经中出现的相柳和相繇事迹又基本相同,因此可以认同郭璞的说法,相柳就是相繇。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又云: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綮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在西北方的海外,赤水的北岸,有座章尾山。有一个神人,长着人的面孔蛇的身子而全身是红色,身子长达一千里,竖立生长的眼睛正中合成一条缝,他闭上眼睛就是黑夜、睁开眼睛就是白昼,不吃饭不睡觉不呼吸,只以风雨为食物。他能照耀阴暗的地方,所以称作烛龙。
钟山的山神,名叫烛阴,他睁开眼睛便是白昼,闭上眼睛便是黑夜,一吹气便是寒冬,一呼气便是炎夏,不喝水,不吃食物,不呼吸,一呼吸就生成风,身子有一千里长。这位烛阴神在无启国的东面。他的形貌是人一样的面孔,蛇一样的身子,全身赤红色,住在钟山脚下。
从先秦时期的《山海经》中“是谓烛龙”,到汉以后的各类神话典籍,如清代《龙经》中,都称烛龙为龙,但同时早在《山海经》中烛龙也已经是钟山山神,在明代《说郛》中更是成为了太阳的象征。[6]
而同为明代,烛龙成为了皇家祭祀对象,号神烈山之神,位享地祇坛,与五岳、五镇等众多山神同列,与顺天佑畿辅时应龙神一样并非是单纯的异兽,或是纯粹的龙种,而是兼具多种神格的龙中之神。
此外阴眼连接地狱、猎杀烛龙制作灯油等,皆属于现代小说所写,神话中不存在。
“烛九阴”意为“烛照九幽之处”,不是烛龙的名字。
下期预告:与现代的一部多人联合制作的系列小说有关
猜猜看下期的题材是什么?如果你有如何感兴趣的内容欢迎评论,或者私信我们。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