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一根毛就可以让人再也不怕打雷

西方首列山系,有一座羭次山,山中有一种禽鸟,其形状与普通的猫头鹰一样,但却长着一张人的面孔,而且只有一只脚,名字叫做橐[非/巴](tuóféi)。或许是这种异兽特别怕酷暑高温,所以,常常是冬天出现而夏天蛰伏,它的羽毛有一种神奇的作用,如果人把它的羽毛佩戴在身上就不怕打雷了。

《山海经·西山经》:“有兽焉,其状如袅,人面而一足,曰橐[非/巴],冬见夏蜇,服之不畏雷。”

中央第三列山系,有一座騩山,山上盛产味道甜美的枣子,山北阴面还盛产琈玉。正回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北流入黄河。而水中生长着许多飞鱼,这些飞鱼的形状就像是一个小猪,但浑身长着红色的斑纹,这种飞鱼也有着使人不怕打雷的作用(参考前面的橐[非/巴],应该是佩戴飞鱼的鳞片吧),而且还具有抵御兵器伤害的能力。

《山海经·中山经·中三次经》:“又东十里曰騩山。其上有美枣,其阴有琈之玉。正回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飞鱼,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御兵。”

前面的橐[非/巴]与正回水中的飞鱼,都可以“服之不畏雷”,而许多白话文,将前者的“服”翻译为佩戴的意思,而后者的“服”翻译为食用,除了这两处,“服”字出现的频率并不低,而且“服”的对象也是各种各样,鸟、兽、花草树木、石头等等都有。

“佩”在山海经中连续使用了七次,分别在南山经出现6次,西山经中出现1次,而后才开始出现“服”,而且“佩”不再出现,呈互补分布,所以,用“服”代替“佩”是有可能的。而“食”“佩”在文中有共用的情况,其次,在后文中“食”与“服”都有杂乱出现,所以,本文将两个“服”字都翻译为佩戴的意思。

[本文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告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