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给朱元璋讲故事盘剥过甚导致猴子逃亡

大明开国元勋、诚意伯刘基刘伯温当然不会算卦,因为在投奔朱元璋之前,他是元朝江浙儒副提举兼行省考试官。从小学习春秋经和程朱理学的刘伯温,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儒,而大儒是“不语怪力乱神”的。谁要当面说刘伯温会算卦,估计是要挨耳光的。虽然刘伯温不可能会算卦,但并不影响他讲鬼故事,而刘伯温讲鬼故事的初衷,是借鬼喻人,讲的实际是预言。除了讲鬼故事,他还讲猴子的故事,这些故事会汇编成了一本书,取名叫做《郁离子》,这本书曾经献给朱元璋。估计在刘伯温献书给朱元璋的时候,旁人也会替他捏着一把冷汗:有人给楚霸王项羽讲猴子的故事,结果被扔进大锅里煮了,刘伯温给朱元璋讲猴子的故事,结果又会如何?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来看看这两个“猴子故事”。

给楚霸王项羽讲猴子故事的那个人叫啥,但是留下那个成语大家都耳熟能详:“沐猴而冠”。当然,这个“沐猴”不是洗了澡的猴子,《说文》注释得很明白:“禺,母猴属,头似鬼。似猕猴而大,赤目长尾,亦曰沐猴。”《山海经》则说:“禺似猕猴而长,赤目长尾。”把性格暴烈的楚霸王项羽比作“母猴”或“猕猴”,不下汤锅才怪呢。

那么同样性格暴烈杀伐果断的明太祖朱元璋听了这个“猴子故事”之后作何反应呢?他击节赞叹感同身受,并且高兴地说:“这是上天派你们(还包括宋濂、章溢、叶琛)来帮我成就大业的。”

为什么楚霸王项羽讲猴子故事下汤锅,而刘伯温给朱元璋讲猴子故事却大受赞赏呢?还是看故事吧,这个故事概括起来就是对猴子盘剥过甚猴子逃亡,养猴的饿死了。

话说有一个人靠养猴子(古代称猕猴为狙)为生,人们都管他叫狙公。这个狙公每天的任务就是让一只老猴子带着全部大猴子中猴子小猴子进山采集水果坚果,然后他收取十分之一(看来还不算太高),但是有时候猴子们采的还不够填饱自己的肚子,收不到“赋税”的狙公就拿起鞭子一顿乱抽,把猴子们打得吱吱怪叫而不敢反抗。

直到有一天一个小猴子提出了疑问:“山上的果子是狙公种的吗?”众猴子回答:“那是天生的。”小猴子又问:“我们去采天生的果实,还得经过那老头子同意吗?”众猴子回答:“当然不用,野生的东西谁采到就是谁的。”小猴子这时候揭破了谜底:“既然咱们一点也用不着那老头子,凭啥白给他干活?”众猴子恍然大悟,晚上趁着狙公睡着的时候,把以前交的“赋税(果实)”全部打包带走,到山里逍遥快活去了。而那个失去了剥削对象的狙公,就这么饿死了。

其实刘伯温讲的这个关于猴子的故事,就是鼓励人们反抗元朝暴政——统治者只会盘剥百姓,百姓只有两条路可走:一个是逃进深山,另一个就是揭竿而起。

这时候有人就提出疑问了:朱元璋不也是“收赋税的狙公”吗?他听了这故事之后怎么没有勃然大怒?其实原因很简单:刘伯温写这本书的时候,还是被排挤打压的元朝官员,朱元璋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还不是收税的狙公,而是正在跟收税阵营苦战,此前他一直是被收税的猴子。所以刘伯温讲的这个故事正好引起了他的共鸣,所以不但没有把刘伯温下汤锅,反而委以重任——事实上朱元璋开始当狙公的时候,对猴子们也很好,而他的继任者,那就只能呵呵了。

笔者讲述这个故事,其实就是想说有人给项羽讲猴子的故事下了汤锅,而刘基给朱元璋讲猴子的故事却安然无恙(当时),绝对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跟大家说一个简单的道理:说话要会选择时机。绝对没有别的意思,绝对没有,如果读者诸君想到了别的什么,那是您的事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4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