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从《山海经》的角度看,为什么更让人们尊敬?
在我们传统文化里,在那遥远的上古时期,有很多重要人物影响着后世的历史进程。“三皇五帝”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而大禹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
说到大禹,我们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大禹治水。虽然,大禹不能算是华夏文明的始祖,但其治水的事迹,却足够让后人敬仰,到现在已经是妇孺皆知了。即使只说他治水这一项功绩,也足够让人们对他心生崇拜。
而大禹治水的故事,同样出现在很多历史古籍里,《山海经》就是其中之一。
在《山海经.海外北经》里,就有“禹所积石”的描述,积石山在“博父国”的东面,而黄河流到此地最终进入渤海。
之所以叫做积石山,就是在大禹治水时,需要用到很多石料,而堆积的石料就成了积石山,它的位置大概在今天的东营附近。
而《大荒南经》还有座云雨山,山上的树木森林被大禹砍伐,乃至整个山上都是红色的山石,石头上长出一棵“栾树”,树干是黄色,树枝是红色,叶子却是青色的,很多神仙都摘取它的花果以炼作仙药。
从《山海经》的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大禹治水这件事,不但对华夏人民有“力挽狂澜”的功德,同时对大自然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
积石山和云雨山就是最好的例证,从另外一个角度证实了,大禹治水所采用的“疏浚”做法,对于自然地貌有着巨大的改变。
这也就说明,在《山海经》时代,大禹治水对社会和文化生活等多个维度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大禹的功绩到底有多大,我们更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从人类学的角度去分析。
其实,大禹不是治水的第一人,至少也能说得上是“子承父业”,他的父亲叫“鲧”,受黄帝的指派最初治水,采用了“堵”的方法而失败。
关于鲧湮洪水的事迹,《山海经》同样也有记载。那就是《山海经.大荒北经》,里面记载了鲧劈开程州山的事。
按照《山海经》的说法,鲧在治水过程中犯下一条大罪,就是在没有得到天帝允许的前提下,擅自挪用了“息壤”来堵河的决口。
鲧的这个行为让天帝很生气,更主要的还是他这个堵法失败了,最后,天帝派出祝融神杀掉了鲧,其尸体被遗弃在羽山。
鲧死了之后,尸体三年不烂,最后从肚子里冒出来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禹。
当然,这不是巧合,我们更应该认为这是天帝故意的安排。
一方面,因为鲧违反了天帝自己制定的纪律,不得不惩罚,也因为他治理洪水没有成功,更无法将功赎罪,所以才被处决。
但洪水毕竟还是必须要得到治理的,鲧虽然没有功劳,苦劳还是不少,客观上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于是安排他的儿子继续父亲未完的事业,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天帝命令禹继续治理天下洪水,禹显然汲取了父亲失败的经验,采取疏浚的方法,通过重新布局天下山河,最终让大洪水退去。
这就涉及到了“禹贡九州”的传说,大禹用智慧将天下分成九块,就是后来的九州,洪水最终平息。
而禹贡九州的传说,同样被《山海经》记载下来。
我们从《山海经》的角度看,大禹虽然不是黄帝、天帝那样的人文始祖,但对于后世人文的繁衍,其功绩几乎是无人可比的。
当然,大禹很大程度上和三皇五帝一样属于传说,但这个传说里的事迹,却又和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更乐于被我们接受。或者换句话说,大禹的故事和其他传说比起来,要多了些人间的烟火气,所以才更被后人敬仰与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