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承载了人类文明太阳纪的远古记忆,如前所述人类先民在探索其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的过程中,自然形成了触摸可见的“内部世界”和遥远传说(记忆传承)的“外部世界”(参见《山海探幽(8)》)。而巍巍昆仑山则是华夏远古文明的天地之门、《山海经》的神秘之源。昆仑山既有人间高入云端与天庭相连接、凡人难达的“天梯”、又诸多盘古”以来缥缈朦胧的神秘传说,是“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完妙结合。
青藏高原《山海经》虽然有很多被认为是“荒诞不经”的记载,但其却确切地记录了人类地球上无法变更的地理坐标,被后世称为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的巍巍昆仑山,即是其代表。
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研究表明:昆仑地层区由下中元古界片岩、片麻岩、下古生界绿片岩和上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盖层组成,也就是说昆仑山系的地质形成年代十分久远,是《山海经》以至于远古地球的天然坐标,这个地球坐标能够证明《山海经》并非浅薄所理解的那样“荒诞不经”,而是记载地球文明发展史的真实过去,只是由于太过久远而让人类记忆模糊难以辨识而已。从这个坐标上我们可以窥探到《山海经》所隐藏的上古文明之密码所在。
昆仑山之所以成为华夏远古文明的神秘之源,在于以下至少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2.46),即昆仑山为天帝示现在人间的都府所在。这个昆仑是“外部世界”范畴,因为昆仑山决非人间凡夫所能登临,“非夷羿莫能上冈之岩”(11.13),即如果不是后羿那样的(神级)人物是无法攀登上这个高山岗的。
第二,“昆仑之丘,有神……名曰西王母”(16.36),即昆仑山也是西王母的居所所在。西王母乃“上圣白玉龟台九灵太真无极圣母瑶池大圣西王金母无上清灵元君统御群仙大天尊”,创世女神之首,当然也是“外部世界”之范畴了。
第三,“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枢也……日月所入”(16.28),“天枢”就是天之门、是天地间相交通的枢纽,这个地方“处于西极”(16.28)边陲,有“十巫,从此升降”(16.16),也就是有担负天地相通使命的十位巫师,无论是升到天庭还是下到人间,所有升降的活动都是在“天枢”这里完成的。
直至以后的三皇五帝等几乎所有重量级的神明,都与昆仑山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说昆仑山是远古华夏文明神秘文化之滥觞。
但是,神秘的昆仑却是现实的存在,是属于“内部世界”的范畴,如果把现实的存在也故意理解成虚无缥缈,则《山海经》就没法释读了。那么,《山海经》的昆仑山具体方位何处?
昆仑峰有两个地理坐标可以为我们定位:一是河水所出,二是山高万仞。
先论河水所出。“河水”是上古先民对黄河的专属称谓。《山海经》记载:“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2.46),另外还有更详细记载:“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11.15),说明黄河发源于昆仑山的西北山系,也就是说《山海经》昆仑丘的位置在黄河发源地的西偏南。
根据地质学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但是黄河源是发源在高原地区,黄河源高原段因沉积岩的原因河道变化应该不是很大的,作为定位古“昆仑丘”的地理坐标应该是可取的。当然古人对于黄河发源的探源是逐步推进的,直到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也不过探索到“导河积石,至于龙门”而已,所指“积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真正的黄河河源尚有相当的一段距离。但是《山海经》所记载的黄河源却是真正的黄河发源处,何以见得?理由如下。
再论山高万仞。“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11.13),“方八百里”、“高万仞”都是形容之说(不可拘泥换算),说明昆仑山系(昆仑之虚)的范围很广大、昆仑山的主峰(昆仑丘)很高耸。
那么,从黄河“积石”(龙门)往上一直到黄河源,基本能够符合“高万仞”标准的山峰有青海高原阿尼玛卿山的主峰(海拔米)、巴颜喀拉山脉的久治年保玉则峰(海拔米)、巴颜喀拉主峰(米)和雅拉达泽峰(米)、各尔木昆仑山的玉珠峰(米),等5个“万仞”高峰。哪一峰为《山海经》所记的昆仑丘呢?
古之“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2.46),虽然《山海经》所处的时代可能还在“司南”发明之前,方位还不甚确切,但是大致方向还是不至于太过错乱的,察“积石”(龙门)以上整个河源系统能够符合“南流东注”流向的,只有自阿尼玛卿山下河曲(玛曲)到鄂陵湖(玛多)一段,则上述五峰当中,只剩雅拉达泽峰(米)和各尔木昆仑山的玉珠峰(米)等两高峰符合河源的条件了。
另有“不周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2.41),即不周山的东面可以望见泑泽,这是黄河水在地下潜流的地方,河水在这里发出巨大的喷涌声。则这个泑泽就是黄河源扎陵湖、鄂陵湖等一片沼泽地带,雅拉达泽峰(米)就是著名的“不周山”所在了。雅拉达泽峰(米)是实际的黄河发源,非后世直到战国时期才能探索到的“积石”(龙门),可见《山海经》对河源的认识可能并非来自于本期人类文明的探索——二千多年前的大禹时代或者更早时期,人类先民还没有这个考察和定位青海高原的实际能力;《山海经》对于诸如黄河源这样艰深的山、川地理认识定位(地球地貌认知),或许来自于上个太阳纪文明的记忆传承(参见《山海探源(7)》)。
不周山也是在“昆仑虚”的范畴之内(“昆仑之虚方八百里”),而昆仑虚的主峰则是不周山所西向仰望的巴颜喀拉山主峰——各尔木昆仑山的玉珠峰(米)了。
圣不可测、神不可猜。我们只能根据《山海经》原著所记载的确切内容推导出昆仑虚的大致范围,约为青海高原东大部分地区。这个地区为“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是华夏上古文明的发源地。从昆仑虚肇始、发源河水东流,发展到一片神秘的东方的山、河大地,是为神州——九州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