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奥武夫中西视域下民间传说北欧神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jianjie.html

对西方魔幻史诗的着迷,可以从《贝奥武夫》说起。

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文字记录最早、最重要的史诗,《贝奥武夫》充满了各种隐喻意象。电影《贝奥武夫》改编自同名英国史诗,原著长达行,是一部集英雄传说、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于一身的史诗。全部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行)

讲述了青年武士贝奥武夫渡海到丹麦诛杀及其妖怪母亲的故事;

第二部分(-行)

讲述了年迈的国王贝奥武夫诛杀毒火龙为民除害的故事。

作者在其中用暗示和插曲的手段,在主要情节里穿插了许多英雄时代日耳曼民族的历史和传说,也反映出了公元5-6世纪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时代的英雄生活。

电影塑造了贝奥武夫的英雄形象,删减了部分情节,比如血亲复仇等,但也加入了一些新鲜的元素,比如欲望主题,让故事中的人物都围绕贝奥武夫展开,从认识上下两个部分的故事串联起来,电影也反映了导演对人性的反思。

对英国文化的继承

作为现存的古代英国文学作品之一,《贝奥武夫》全文完整,流传很广,是研究英国文学、文化必须要了解的一个过程。在《贝奥武夫》的时代,盎格鲁—撒克逊部落征服了古英国本土的凯尔特人,建立起了新的统治体系。《贝奥武夫》体现的是英国文化历史发展的轨迹,传递的是极具英国特色的文化讯息。

《贝奥武夫》是游吟诗人口口相传至今的,经过岁月的变迁,没有人能确定它的作者是谁,多数人认为现存的《贝奥武夫》手稿是出自10世纪左右的一位基督教教徒之手。史诗被隐藏在《圣经》的氛围中,如同受到了保护一样。电影编剧罗杰·阿夫瑞回忆:“经历了几百年之后,史诗故事结构的关键元素很可能在口头传承的过程中丢失了,然后基督教的修道士又通过一些宗教方面的元素对它进行了认为的添补。”

德国著名剧作家莱辛说:“一个有才能的作家,不管他选择哪种形式,只要不单单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机智、学识而写作,他总是着眼于他的时代,着眼于他国家的最光辉、最优秀的人,并且着力描写为他们所喜欢、为他们所感动的事物。”

其实《贝奥武夫》不是某一个人的作品,而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代表的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所有喜好和愿景,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是纪录古代英国人生活图景的优秀画卷。

中西方对英雄的表述

中国文化丰富,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学传记都有记载一些传说中的人物,如炎黄二帝、尧舜禹等,但西方人对于中国传说人物知之甚少,但对于他们的史诗人物贝奥武夫是非常熟悉的。贝奥武夫虽然和我们的尧帝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从两者之间也能看到文化之间的异同。

尧,中国古代传说的民族首领,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在东周至西汉时期,尧帝也曾被列入典籍经典之中,但主要是宣扬其所谓治世和禅让思想,或者将其“儒家化”,使其实质上成为“上古之孔子”。

《贝奥武夫》以史诗的鸿篇巨制来承载主人公的英雄业绩;

而尧帝的故事则散见于民间传说与早期以儒家为主导的经典作品的篇章片段。

说起来,不管在那个文化背景下看,贝奥武夫都是不折不扣的英雄,不过贝奥武夫也是英雄主义的个人主义体现,而中国文化深受儒家、道教和佛教文化影响,凡事不走近端,讲究阴阳调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是中国人的生活准则,所以从人物性格上看,中西传说人物之间也有不同的地方。

不往大了说,就拿民间故事来讲,《隋唐英雄传》也好,《水浒传》也罢,作为中国经典文学中的英雄人物往往都不是个人的独秀群芳,而且在中国文学中,很难寻到像贝奥武夫的个体英雄的踪迹。其实英雄文化是一种价值取向,不同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对英雄的评价标准,在史诗反映的年代中,北欧自然条件恶劣,不利于农业生产,日耳曼人常常通过战争来积累财富,所以战争也成了谋生的必要手段,各个种族为了生存发动战争常常互相残杀,因此,人们崇尚强壮、英勇善战的勇士,贝奥武夫身上就反映了古代日耳曼人对英雄的向往品质。

超群的武力值是战胜敌人的保证,贝奥武夫就是一个武力值满点的英雄,史诗里记载了贝奥武夫的武力和胆识:“他打仗出了名,一双铁掌,十指间不下30个人的力量,一个人肩负30副缴获的铠甲。”电影中贝奥武夫诛杀海怪、大战火龙,看到怪物没有武器,他不屑于用武器和对方打,就算赤手空拳也能把怪物打的落荒而逃……

民族传说的共同作用

《贝奥武夫》是欧洲最早的方言史诗。它最早形成于生活在以日德兰半岛为中心的北欧南部地区的古代日耳曼部落向英国及西欧其他地区迁徙的前后,具备强烈的民间性,糅合了大量民间语言、民间传说和习俗。这一点和中国民间传说一样,两者具备一定的相似性,都以民间口头传诵为主。

比如尧帝传说,可以从西到陕西、东到山东、北到山西、南到湖南,都有零散的相关传说和文化与文物遗迹;而“贝奥武夫”早期也是从日耳曼到英国,然后代代相传。往日景观作为文化记忆与特性的组成部分,都具有延续的意义,神话都是从远古或上古时期开始,即从原始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漫长过程中产生,西方很多神话传说都有较好的传承,相较于《贝奥武夫》根植的北欧土壤,东方传说也有文化根源。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神话极其丰富,而中国人对于神话传说的热情在汉魏晋朝就被重新点燃,《山海经》等一系列神话传说流传于民间,最终被葛洪等人收集成书,那个时候被视为中国神话的鼎盛时期。

不管是哪一种文化都得到了传承,最起码我们现在都看到了,还能够进行分析对比,有些甚至还拍成了电影,两种文明在方方面面的迥异,塑造了各种各样的民族英雄。有些巨大的差异也折射出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日尔蒙斯基认为:“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共同过程具有一致性和规律性的思想,是历史比较地研究各民族文学的基本前提。”

作为文学最早的形式,民间史诗其产生的背景必然包含神话因素。

国内外著名史诗作品都是如此,如: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转》、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西方则有《尼伯龙根的指环》和《伊戈尔远征记》等。

将民族史诗改编成影视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但所有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的传承,虽然说一部《贝奥武夫》并不能把中英文化的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但“窥一叶而知秋”,作为西方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之一,英国文化的传统和走向与西方文化的传统和趋势还是一致的。

结语

电影和原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不像原著那样是纯粹的英雄赞歌,而是对背后情节融入了现实问题的思考。贝奥武夫在不再是单纯的英雄,而是一个人,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正常人,这也是一部史诗改编电影的最好表现形态。

毕竟作为中国观众并不会去特意了解国外的史诗,只有通过电影的方式才能进一步了解。

文原创,图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