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本上古奇书,《山海经》绝对能位列我国经典著作的前十名。《山海经》以其晦涩难懂的文字、荒诞无比的记载、以及奇谈怪论的内容,让历代文人对其痴迷。《山海经》是否为杜撰?作者写书的方式又会有哪些?其实小编告诉您,只要掌握了作者以下写作方式,您也能写出一本《山海经》。什么?你您不信?那我们就来说说:
《山海经》记载的内容,是上古时期的世界以及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山海经》中,有《山经》部分、《海经》部分、以及《大荒经》。这是古人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分类,在“天圆地方”的理论下,古人认为,世界是由一大圈海洋围绕陆地而成的。所谓的中原,就是《山经》,外围的大海,即是《海经》,而《大荒经》,则是海洋之外蛮荒之地。清楚这个问题后,我们会得到一个结论,就是从记载的详实程度来看,应该是《山经》>《海经》>《大荒经》。
我们再换个角度进行分析,《山海经》成书于上古时期,它是一本最早的《世界地理报告》。想要写下一本如此全面的书籍,需要一个知识非常渊博的作者,而且这位作者的体力也必须相当充沛,毕竟《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地方,都需要作者亲自进行考察。可是说到这里,一个问题再次出现,这便是当时的生产力问题。请问,在当时交通极不便利的情况下,作者是如何穿越重重山峦与茫茫大海的呢?更何况,书中作者还对各地山脉河流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连其中的动植物以及矿产资源都记录得清清楚楚,他是否有如此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呢?当然没有!
所有的问题似乎指向了一个答案,《山海经》应该是一本道听途说而汇编的书籍。《山海经》的作者很聪明,他能将自己听来的故事,全部记录在书中。谁会为作者提供大量的创作素材呢?在没有网络、通讯的时代,能够带来万里之外最新消息的人,应该只有商人。商人的出现时间很早,而且各地都会同时涌现这一职业,这是由生产力提高之后的剩余价值决定的。商人们最注重利益,部落与部落之间都存在着贸易,故此商人在经商过程中会见到很多奇人异事。可商人也许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匆匆赶路的途中,他们只能看到某些山川河流的大概信息,以及各部落某些奇怪的习俗,却并不明白其中的风俗与深意。
当《山海经》作者向其索取素材时,商人也许会将看到的景象进行首次加工,并以自己的联想,将所看到过的事物进行合理串联,稍具逻辑性的讲述给《山海经》作者,这是真实事件的第一次失真。当《山海经》作者听到商人的描述时,同样也会以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的见闻与知识,对商人的叙述进行“合理纠错”。一旦“纠错”过多,就可能会令事件第二次失真,较原来的真相偏离得更远。
《聊斋志异》是一部说鬼写狐的经典著作,而该书的作者蒲松龄,就曾经支起一个茶摊,令过路客人免费喝茶,只是大碗茶也不白喝,需要喝茶之人给他讲一个故事。正是随着一碗碗茶水的“卖”出,蒲松龄才会成为故事大王,写出了《聊斋志异》。相较之下,《聊斋志异》与《山海经》又有何区别呢?由此来看,《山海经》作者写书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向民间搜集各种有价值的素材。第二个方法,就是经过自己合理的想象,对素材进行更加合理的包装,以达到让读者顺利接受的目的。小编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掌握这两种写书方式,换做是您,您照样也能写出一本《山海经》。此时,关于《山海经》究竟是否为杜撰的问题,想必各位心里也有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