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和鲜卑在周成王会盟时因身为蛮夷无法参

楚国和鲜卑国君在史书上有这么一个记载,在周成王会盟的时候,其他人在饮宴,他们俩一起在看守火堆。过去史学家们都认为,因为楚和鲜卑是蛮夷之君,他们没有资格入内。但是现在这种说法逐渐被另一个说法取代,楚国国君是祝融氏之后,管理火是他祖上的职责。鲜卑,据我探寻,他有祭祀烛龙大神的职责,所以也被派来看守火堆。

楚国祖先为祝融氏

楚国的祖先是五帝之一颛顼。颛顼的孙子重黎在帝喾的时代担任火正。火正,是当时的一种官名,主要是掌管民事。因为办事得当,帝喾因此将他命名为祝融。他也就是绝地天通的具体实施者。这种安排,实际上是周人肯定他们祖上为祝融氏。

鲜卑奉祀烛龙大神

那么鲜卑之君在这里凑什么热闹呢?周朝的这位鲜卑之君,也就是后来名声大造的鲜卑族的祖先。我个人猜想是因为鲜卑是烛龙之神的祭拜者。鲜卑的分封地在大兴安岭,也就是今天黑龙江的大兴安岭。天寒地冻,日照不足,到了冬天日照时间尤其短。日照不足,就只有火把来凑了。在周朝时,蜡烛还没有发明,但是有火把。

商周时代的《周礼》、《仪礼》、《礼记》中已出现烛字,此烛非灯烛,而是一种火把、火炬而已。未燃的火把通称为燋,用于把持的火为烛,置于地上的为燎。宁夏海原出现的插入室内墙壁的油楹树枝,江西瑞昌发现的用竹签燃照以及周代的火炬照明,为最早的烛。为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最原始的火把,以竹用箭竹浸泡好,再晒干,一头敲散,点燃照明。之所以南方人土葬之俗,有送火一旧俗行为,就是用箭竹火。竹火后来很可能演义成烛火。《山海经》里记载了一个神叫烛龙。

《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之下。

可以看到烛龙的位置处于北方极寒之地,据后面的书籍记载,烛龙可以照到日月照不到的地方。屈原在《楚辞》中说到:日安不到,烛龙何照?意思是太阳都照不到的地方,烛龙又凭什么能照到呢?太阳彻底照不到的地方其实地球上并没有,但是太阳照不到的时候还是有的,另外有些山洞之类终年见不到太阳,于是人们为了照明会点燃火把。人们为了请神保佑火种不灭而祭祀火神,他们也会为了火把长燃而祭祀火把之神,这个神就是烛龙。也许现在的人们,在过年过节时舞火龙,就是祭祀烛龙的延续。

北方的诸侯众多,为什么要让鲜卑来守?《山海经》提到烛龙在钟山,但是烛龙应该是根据火把虚构的,那他怎么会有具体位置呢?钟山,应该就是远古祭祀烛龙的固定地点,这个事情由鲜卑祖先来做,所以周朝的火堆,是由鲜卑之君来守。

大家可以想想,蛮夷之君如此之多,为何偏偏让楚国和鲜卑人看火堆,如果看火堆不重要,在惜墨如金的时代,会给他记下这一笔吗?

楚国和鲜卑国君看守的可能是具茨山上的“圣火”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想到两位国君看守的可能还不仅仅是普通的火,而是周王朝的圣火。在刚刚过去的三月三,新郑举办了祭拜黄帝的仪式。仪式在新郑的一个广场举行,在广场上摆着一个大的火盆。据主持人介绍,这里面的火并非普通的火,这个火是专门到具茨山上取的“圣火”。当然这是现代的仪式,是否是在模仿希腊的奥运圣火呢?查阅资料,没有找到明确的资料表明古代祭祖也是专门采集的“圣火”,但是中国古代确实有“圣火”这个意识,还有“圣火”传递。

古人认为旧火种不能一直使用,要过寒食节三天。然后大家再钻取新火种。皇帝会钻取新火种分发给大臣,有今日奥运圣火的意思。

唐诗《寒食》描述了这个传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暮汉宫传蜡烛”,说的就是寒食过后的清明节宫中大宴群臣,傍晚宴会散了,就用朝廷钻得的新火点燃蜡烛,以皇帝的名义赐给贵戚近臣,所以家家飘散着新火的轻烟。设想贵族们恭敬地手执“圣火”一路回府。后来唐宋时代取火有了新工具,保留火种完全没有必要,于是这种圣火也就销声匿迹了。

所以周王会盟时,这火堆的火从何而来?会不会是祝融氏到曾经的祝融之墟,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新郑,到那里的具茨山上取来的?这就只能说是开脑洞了,历史并无记载。不过,说不定,今日我们做的事,正好跟楚国国君一致,因为我们对具茨山和火的崇拜数千年来并没有改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