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曾有3幅图,其中2幅已散失,专

《山海经》是一部上古民俗文化百科全书,也是一本古老的巫术之书,同时还是中国神话故事的源头。从古至今,历代专家学者在研究《山海经》时,都因神人异兽的长相争论不休,也对书中记载的上古山川地理感到困惑。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都在于已经散失的《山海图》。许多人不知道,《山海经》是对图画的文字描述。《山海经》曾有3幅图,其中2幅已散失。山海经异兽为何历代专家学者,会如此肯定《山海经》有图画呢?首先,图文并举是古代典籍的传统。晋代陶渊明是《山海经》爱好者,他曾书写了“流观山海图”的诗句。晋代郭璞在《山海经图赞》中,多次提及了《山海图》对神人异兽的描绘,据此反驳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次,从《山海经》的文字特点来看,多次对神人动作和异兽朝向进行了精确描述。例如,《大荒东经》记载,王亥双手各抓了一只鸟,并向其中一只鸟的头部啃去。《大荒西经》记载,开明兽面朝东方,站立在昆仑山上。《山海经》作者的这些描述,如果不是按图索骥,很难做到如此细致。山海经记载的异兽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从年代先后来区分,《山海经》曾有3幅图。第一幅是《山海经》的母本,可能是夏商时期的地图或巫术之书。第二幅是郭璞和陶渊明见过的版本,可能是汉代刘向和刘歆补充整理过的《山海图》。这两幅《山海图》早已散失,现在能看到的是第三幅,名字叫《山海经图》。这幅图是明清民间学者自发绘制,很多地方不符合《山海经》记载的内容。由此可知,《山海经》图画可以划分为上古和汉代两个版本。其中,上古版本就是《五藏山经》,应该是对上古地图的文字描述。汉代版本包括《海经》和《大荒经》,应该是图文并茂的样式。那么,上古先民为何要刻画这种图呢?现代专家学者认为,《山海经》记载的神人异兽可能有4种来源。山海经地图1.《山海经》图画是九鼎纹饰九鼎又叫禹鼎或夏鼎。民间传说认为,大禹成为诸国盟主之后,九州方国纷纷前来朝贡。大禹用进贡的铜铸造了九鼎,将魑魅魍魉和妖魔鬼怪刻画在鼎上,教人们如何辨别妖邪。《左传》和《史记》认为,大禹治水时测绘华夏地理,将九州地图刻画于九鼎。因此,明代的毕沅和杨慎都认为,《山海经》图画就是九鼎纹饰。2.《山海经》图画是夏商时期的地图在历史上,地图远比文字出现的早。先秦古籍《周礼》记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周朝已经出现了专管地图的官吏,众所周知,老子就曾担任过周王室档案管理员。夏商周三代相传,可见当时存管的地理资料非常丰富。根据屈原在《天问》里提出的问题,他对《山海经》也感到非常离奇。这从客观上证实,《山海经》的图可能是夏商时期的地图。上古地图3.《山海经》图画源自上古壁画刘师培在《古今画学变迁论》中提出:“古人象物以作图,后者按图以列说。”在石壁、陵墓和神庙上雕刻壁画,是上古先民的习俗和传统。而古人雕刻壁画的时候,同时也注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山海经》里出现的神人异兽,更像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壁画作品。有史学家认为,屈原的诗歌经常提及《山海经》相关内容,可能是受了楚国王族宗庙壁画的影响。4.《山海经》图画源自巫图鲁迅先生曾提出,《山海经》是一本上古时期的巫术之书,也就是古代巫师占卜、祭祀、施法或祈福时使用的书籍。这种书最早只有图画,后来又衍生出咒语,代表着上古神话世界观,含有大量神话内容。《山海经》研究专家袁珂认为,《山海经》记载的神人异兽,可能出自巫师祭祀时使用的巫图和唱念的咒语。山海经记载的神人综上所述,尽管已经过去多年,现代专家学者对《山海经》的认识仍处在初始阶段。文字毕竟不如图画准确,如果《山海经》的图能够重见天日,我们就能将神话从历史中剥离出来,考证神人异兽的来源。通过古今地图比对,我们还能发现上古先民的生活踪迹,找到许多有价值的上古遗迹。因此,这2幅散失的《山海图》,才是华夏上古文明的钥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