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圣葬地,全州九疑山连载7

《舜帝圣葬地,全州九疑山》共29期,本平台已连载发布了6期,本期是第7期。前6期介绍了上古史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载:舜帝“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自此舜帝与九疑、零陵便融为一体。“零陵”作为我国最早的古地名之一,在夏代以前就出现在广西全州。秦始皇和汉武帝为纪念舜帝崩葬于全州九疑山,先后在舜帝葬地全州设置了零陵县和零陵郡。………………………………………………………………………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方位图上期考证写到全州西北山岭中的夫夷水就叫做赤水,这条赤水的东面就是苍梧之野的全州九疑山,这与《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的“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的方位完全吻合。但仅有“赤水”二者的名称和方位相同,其证据还不够充分。还必须考究全州西北山岭原西延地区的这条称之为夫夷水的古赤水与《山海经》中所描述的那条与舜帝葬地方位有关的赤水,这二者的源头和流向是否一致。如果二者一致,则是。反之,就不是。那全州西北山岭原西延地区的这条称之夫夷水的古赤水到底是不是《山海经》中所描述的那条与舜帝葬地方位有关的赤水呢?笔者查阅有关赤水的源头和流向在《山海经》中是这样记载的。《山海经·海内西经》载:“南海之中,有氾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山海经·海内经》:(昆仑之丘)“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汜天之水。”《淮南子·地形》:“赤水出其东南陬,西南注南海。”上述《山海经》的“赤水”记载告诉我们:赤水的东面是苍梧之野舜帝的葬地,而“赤水”发源于昆仑山的东南角(即昆仑之丘)即从此山的东南流出,经行东北方向,最后在“南海”的西南面流入了“南海”。那舜帝葬地所在的全州西北山岭是不是《山海经》所记载的“赤水出焉”的昆仑之丘呢?那我们还得从《山海经》中的“昆仑”又是何指找起。《河图括地象》曰:“地祗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昆仑居地之中,其势四下,名山大川,皆有气相承接。”(《博物志》卷一引)。上述的“昆仑”记载告诉我们:昆仑居地之中,是名山大川,是神仙的聚集地。先秦古籍记载的昆仑非今之昆仑山,昆仑的原型是现实中的岷山据史学家考证:先秦古籍记载的昆仑非今之昆仑山,昆仑的原型是现实中的岷山。我国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所研究员、学术委员蒙文通先生考证:昆仑就是岷山。他早在上世纪60年代撰写的《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产生地域》一文指出:考《山海西经》:“河水出(昆仑)东北隅以行其北”,这说明昆仑当在黄河之南。又考《大荒北经》说:“若木生昆仑本”(据《水经·若水注》引),《海内经》说:“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若木,若水出焉”,这说明了昆仑不仅在黄河之南,而且是在若水止源之东。若水即今雅砻江,雅砻江上源之东,黄河之南的大山——昆仑,当然就舍岷山莫属了”(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中国考古、文博、历史、民族学家邓少琴先生在《巴蜀史迹探索》指出:“岷即昆仑也,古代地名、人名有复音,有单音,昆仑一辞由复音变为单音,而为岷。”《太平御览》卷五八引《淮南子》云:“白水出昆仑之原,饮之不死。”《山海经·海内经》后面所附的古《水经》则云:“白水出蜀”,可以看出昆仑在古蜀地域内(袁珂《山海经校注》)。由于岷山和昆仑是在紧密相连的个大的区域内,二者关系紧密,古人往往将它们相提并论。《蜀中名胜记》卷七引王羲之《与谢安书》云:“如岷山夏含霜雹,校之所闻,昆仑之伯仲也。”重庆大学教授在《昆仑原型为岷山考》一文指出:“昆仑既是天地的中心,又是连接天地的天柱。古人认为天盖围绕着天柱旋转,因此天地昆仑以‘旋转’而得名。作为神话地名的昆仑,它是最初居住在岷山地区的蜀人,以现实中的岷山为原型虚拟出来的,并最终形成了我国上古时代独具特色、瑰丽多姿的昆仑文化。”居万祖之山昆仑的西王母《山海经》又云:“王母之国在西荒。凡得道授书皆朝王母于昆仑之阙。”鲁迅先生记录了中国人既把西王母当作神话也把西王母当作历史这一历史现实,他说:“其最为世间所知,常引为故实者,有昆仑山与西王母。”在道教神话中,西王母是女仙之首,主宰阴气、修仙的女神,对应男仙之首东王公。是生育万物的创世女神,全真教的祖师。因此,古人又将西王母所居的昆仑视为万祖之山,祖脉所在。其实在全州也说昆仑就是岷山,如清代嘉庆《全州志》卷之首(第8页)写到全州人对境内的覆釜山的崇拜就如同人们对昆仑岷山一样:覆釜山“与昆仑岷山何异”“宜为全(州)人所虔祀也”。我们知道了《山海经》中记载的昆仑其原型就是现实中的岷山,那《山海经》所说的昆仑之丘“赤水出焉”“赤水出东南隅”的疑问就解开了:原来赤水发源于万祖之山,祖脉所在的岷山的东南角。《湘山志·图考》就记载全州之地为祖脉岷山延伸的昆仑之丘:“溯其祖脉,皆自岷山分析,延袤几千里,……蜿蟺以入全(州)”,形成横亘耸列的全州西北山岭,即昆仑之丘。那《山海经》中的赤水最终流入了“南海”,那“南海”到底又何指?据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山海经学会筹备委员会委员张步天教授考证:洞庭湖古称南海,《山海经》所言“南海”并非今之南海。张教授查遍“《五藏经》(即《山海经》的主体《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的成书年代,并无‘南海’概念,而按《南山经》(首经)的山地、里程和位置,把它放在现在洞庭湖那是天衣无缝。”因此,他在《山海经·地理图解》指出:《山海经》中的“南海”就是洞庭湖。学者温荣天先生在《山海经·大荒经诸海探源之南海考》指出:在古代,洞庭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极言其宏阔,堪称“内陆大海”。从《大荒经》南海区位的一些具体描述来看,“南海”的确所指是洞庭湖。从上可知,全州西北山岭原西延地区的那条称之夫夷水的古赤水就是《山海经》中所描述的那条与舜帝葬地方位有关的赤水,它发源于古称“昆仑之丘”的全州西北山岭,最后流入了古称“南海”的洞庭湖。那我们再根据《山海经·海内东经》所述“湘水出舜葬东南陬,……入洞庭下。”即舜帝葬地在湘江(水)源的西北山岭,湘水流入了洞庭湖。结合《山海经·海内西经》所述的“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南海之中,……赤水穷焉。”即舜帝葬地在赤水东面的苍梧之野,赤水也流入洞庭湖。可见,舜帝葬地所在的湘江(水)源的西北山岭与舜帝葬地所在的“赤水之东”的“苍梧之野”就是同一个位置,即“赤水之东”是舜帝葬地的湘江(水)源的西北山岭,也就是说舜帝葬地的湘江(水)源的西北山岭的西边有“赤水”。我们知道了全州西北山岭西面资水的上源夫夷水就是古代的赤水,再将其代之《山海经》中的“赤水”,则舜帝葬地位置的表述就为舜帝葬地在资水上源夫夷水(即赤水)东面的苍梧之野全州青瑶峒的九疑山,而赤水最终流到了古称“南海”的洞庭湖之中。此与《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的“南海之中,有氾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的表述,那也是天衣无缝。从而再次证明先秦古籍《山海经》记载“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的九疑山就在今广西全州县的西北山岭中的九疑山。我们再看湖南认定的舜帝葬地宁远县九嶷山。九嶷山在潇水源附近,潇水是湘江的支流,潇水在湖南永州市零陵区萍岛注入湘江。而《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的是“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南海之中,……赤水穷焉。”即舜帝葬地在赤水东面的苍梧之野,赤水也流入古称为“南海“的洞庭湖。而宁远县的九嶷山有的是潇水,并无舜帝葬地那条“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的“赤水”河流,且潇水也只是汇入了湘江,并没有直接流入古称为“南海“的洞庭湖。由此可见,湖南确认的在宁远县九嶷山的舜帝葬地,并不是先秦古籍《山海经》记载的舜帝葬地九疑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