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古代,距离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存在,它不仅使古人对千万里以外的地方产生无限的向往,而且使人对千万里之外的地方产生无限的厌恶。在古代这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距离所带来的意义是神秘和未知的。所以,当古代人的独特思维与远方的地方发生化学反应时,现在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出现了。
长期以来,由于日本和我们国家是隔着千万里海的,所以我国古代很多人对古代日本人完全不了解。所以,这使得日本在我国古代很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有了起落起伏,褒贬不一。尽管后来随着中日文化的交流,人们逐渐对日本有了认识,日本人的形象也有所改变,但在日本形象变迁的背后,呈现出来的却是我国对天的思考。
一、日本人早期怪异的形像
一、距离引起的误解
对我国古代人民来说,由于交通不发达,对陆地的探索还十分有限,更别提是至今没有对海洋进行过探索。尤其是古老的日本文明,开始时还远远落后于我们国家,因此,它们自然也无法率先制造出能航行的工具,这使我们国家对日本的认识长期处于一种空白状态,甚至连日本都没有。
秦始皇
秦始皇是为了求长生不老之药,派徐福东渡的,只是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让两个文明有了一定的交流。毫无疑问,这并不是说徐福一定去过日本岛,也不是说在那个时候,我国古代人们就知道有日本人。毕竟徐福只是单边前往,并未返回,因此古人真正知道有日本此地的时间还要往后推。
萨福尔
但即使在后来了解到日本这一地区,由于当时造船技术有限,日本与我国又隔海相望,因此多数人对日本的印象也只是停留在别人的诉说上。这一距离所带来的不理解,让很多古人对日本产生了误解,特别是古代文人在创作时,在塑造日本古代人物形象时,总是通过自己的臆想,加上一些人的描写,使日本古代人物形象在日本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
二、神话传说构成臆断
由于我国是文明古国,所以鬼神文化在我国的发展也比较完善。但在我国鬼神文化中,东海却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而且我们还知道,海上有时容易起雾,而且一旦有雾,海面上的景象就会若隐若现,许多平常看起来很平常的事情,在浓雾中却完全变了样。
海洋雾
尤其在古代,科技极其落后。因此,对雾气产生的原因无法理解,而雾气中所见又不同于平时所见,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鬼神。海市蜃楼这一奇观,加上海上仍有海市蜃楼的奇观,常被古人视为仙境,由此可看出出现这些奇观的东海对古人意味着什么。
所以,在我国古代传说中,三座著名的仙山——蓬莱、方丈、瀛洲,就存在于东海之上。而且日本虽然也在东海(这里的东海和现在所谓的东海不一样)之上,但很明显他们并非神仙。仙山居之上,自然住着仙人,而另有一群并非仙人的人,自然地被许多人联想到被仙人压制的鬼魂,所以,在我国古代,日本人的形象是文学作品中被妖魔化的。
二、唐代逐渐理性化的意象
1、增进文化交流的意识
尽管有这样一种说法,“早期日本人”的形象是被妖魔化了,但日本人并不想成为“山海经”中的怪物。因此,只要古人对日本的认识加深,日本人的形象自然也就会有所改变。现在通讯技术很发达,这一点也很简单,但古时候未必如此,有时一场误会就能澄清上百年。
日本人物
尽管有一段时间,专家们对日本人形象的看法都很不现实,但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古代不同时期流传下来的古代文学作品,就会发现,日本人形象的变化其实很小。这一转变实际上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有关。特别是一开始就极度妖魔化的形象,在长久的文化交流中竟然也变得司空见惯。
日本文士来到中国
汉朝以后,我国与日本就有了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两国开始有了人员往来,日本的情况也逐渐为世人所知。特别是在唐朝,中日两国的交往更加活跃。不但日本派了不少人才去学习唐朝的先进知识,唐朝也派了大批人才去日本,由此,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日本人对日本的了解也逐渐刷新。
二、儒学的传入
古代人对日本人形象认识的变化,自然也反映在文学作品中,许多日本人的形象已不再妖魔化,而更接近于我们普通人。一些学者在异域文学中对日本人的形象进行了描写,甚至直接引用了我国平民百姓,这一时期文人对日本人形象的描写基本趋于理性化。
日本武士影像
以前对日本人形象的误解,除了因距离、神话传说等因素外,还与日本的文明发展程度有关。由于日本文明开始得很晚,所以我们对日本古代的许多风俗习惯的了解显得极其粗鲁。因此,日本曾经是野蛮人的代表。这一观点当然是错误的,所谓的文明和野蛮不能这样定义,尽管古代没有人这么认为。
人们喜欢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价他人,然而,殊不知,这种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价他人的方式在两种不同文明之间并不适用。好在唐朝有一大批儒士前往日本传播儒学,使日本文化与我国文化的相似性得到极大的提升,所以,古代人才开始改变这种日本人就是野人的观念,古代文学作品也是如此。
三宋两代分治的极端化景象
一、授以礼节的学士
就常理而言,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形象,在唐朝文化交流之后,应该趋于正常,但事实并非如此。宋代以后,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古代文学作品中对日本人形象的描写,简直就是冰天雪地两个字。在不同的作品中,可以说日本人的形象是一个地下天堂。
古日本文士
要了解这一两极形象在古代是极不正常的,因为古代并不像现代那样开放,他们的思想都被某些特定的领域所束缚着。这一范围也导致了古人价值观念的极端趋同,因而他们对一件事物的认识也应十分接近。因此,两极化对日本人形象的评价极不合理。
由于自唐朝儒学传入日本后,日本文士也多接受了儒学的思想,并按照儒学的要求加以约束。而且很多来过我们国家的日本人都是这些学过儒家文化的文士,所以到了宋代,很多人都认为日本人是学过礼的。宋、明、清的一些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日本人以赋为礼的学士形象。
二、贪心的商人和贼寇
但我们也知道,宋朝是个商业发达的国家,日本和我国的交往不可能只限于文化层面。日本的资源十分有限,因此他们必须通过与我国进行贸易来获得所需的各种资源。事实上,这一贸易早在唐朝就已出现,只是唐朝商人和日本商人没有利益冲突,因此也没引起重视。
古代日本商人
但是,宋朝是一个商业极为发达的朝代,特别是对外贸易更为发达。宋代商人在对外贸易中,难免会与别处的商人产生矛盾,这种矛盾影响了文化领域的发展,从而在古代文学中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日本商人形象。
倭寇图像
宋元以后,日本人的形象变得更为丑陋。由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我国与日本的商业贸易大大减少,而日本的资源却不足以支撑其人口增长,于是他们开始有组织地在我国沿海的村庄进行掠夺。众所周知,戚继光与倭寇的战斗中,倭寇其实就是日本人。
四、日本人形象的变迁与我国古代天朝思想
一、自我本位论的形成
前言说了,由于三个神话传说中的仙山位于东海之上,而日本人在东海之上,所以古人视它们为妖魔。那实际上是有原因的,难道说上帝并不存在,就一定是妖魔在作怪?我们国家的古代传说中,神身旁没有几个普通人,他们一般都是神的代理人。因此,古代认为日本人是妖魔是有原因的。
日本古代
古时候的人不愿意把日本人当作上帝的代理人,其实是一种自我中心的表现。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人民具有一种天然的自我意识,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因此,不要承认别人是上帝的代理人,而要说他们是魔鬼。因此,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在对自己形象的塑造上存在着严重的自我中心思想。
2、华夷观念的兴起
“以我为中心”思想的出现,又是一种更为严重的催化思想。实际上,在此之前,我国就已经产生了华夷观念。由于我们国家的文明起步较早,所以其他周边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都不如我国,因此,一种优越感在每个人的心中萌发。
华夷观念图解
尽管在一段时期内,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将日本人的形象描绘成赋有礼节的文学家,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作品中仍然把他们看作蛮夷。假如只是单纯的商业竞争,只是在现实中称呼对方为奸商,那是何等的严肃,而宋朝却直接在文学作品中描写,可见,在内心深处,日本人还是不认为自己是平等的,由此也可看出,我国当时华夷观念的严重性。
结论:从妖魔到学士,再到奸商、倭寇,日本人的形象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断地演变,其原因有很多,其中既有日本人自身的原因,也有日本人形象在某种程度上的反映。但是,在那个通讯落后的年代,塑造日本人形象的主要因素,还是我国古代民众。日本古代文学中的日本人形象,与其说是日本人形象的反映,不如说是日本人对日本人形象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