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典原是国号名,为什么却成了炎帝黄帝的

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 https://m.39.net/disease/a_u7uo5tq.html
作者:知北游一、“少典”是古书记载的黄帝、炎帝的父亲,有很多人很好奇这位少典到底是位什么大神?他的身份是怎么样的?似乎非常神秘的样子。说黄帝、炎帝的父亲是“少典”的,最早就是《国语·晋语四》载晋国的司空季子(胥臣)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再早的记载就找不到了。但这个说法一出,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后来的典籍当中就都这么说了,比如:《大戴礼记·五帝德》:“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帝王世纪》:“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生炎帝。”又说:“少典娶有蟜女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燿郊野,附宝孕二十月生黄帝。”古书里这样的记载太多,就不多引了。总之,说黄帝、炎帝都是“少典之子”。里面还特别说少典的妻子是“有蟜氏”,“蟜”是个很古老的氏族名,其名也见于《山海经·海内北经》:“蟜,其为人虎文,胫有。在穷奇东。一曰,状如人。昆仑虚北所有。”二、本来是一种样貌奇特的人类氏族,后来被硬拉来当了黄帝、炎帝的外婆家,称为“有蟜氏”,《史记·五帝本纪》里说帝喾的父亲“蟜极”不用说也就是有蟜氏人;帝舜的爷爷“桥牛”,《大戴礼记·五帝德》和《帝系》里全写作“蟜牛”,而“牛”、“极”的古读音非常相近,“蟜极”、“蟜牛”分明是一个人的分化——事情就这么复杂。另外,与少典有关的还有秦人的世系,《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大费就是伯益(柏翳),是嬴姓的祖先,而他的外公也是少典。可这位“少典”是什么人呢?本来,根据司空季子的说法,黄帝、炎帝是兄弟,他先说的黄帝,后说的炎帝,说明黄帝在炎帝之前,贾谊在《新书·制不定》里说“炎帝者,黃帝同父母弟也,各有天下之半”,说黄帝、炎帝是同父母的兄弟,在《益壤》里更进一步明确地说“黄帝者,炎帝之兄也”,说黄帝是炎帝的哥哥,少典是个人名,一个父亲生了俩儿子,这是很正常不过的事儿。三、其实想想挺好笑的,以前我们介绍过,黄帝本来作“皇帝”,就是指皇天上帝,也就是帝喾、帝舜、帝俊(请参看前面发布的《皇帝是如何变为黄帝的?炎黄始祖黄帝是人还是神?》一文),所以大家看看上面的介绍里,黄帝是有蟜氏的外孙、帝喾是蟜极的儿子、帝舜是蟜牛的孙子——他们都与有蟜氏有关,这分明就是同一故事的分化、演绎。上帝是古人心目中的最高神祇,也是最远的祖先,他之前再没人了,他怎么可能有父母?《老子》一书中要说“道”这东东自有永有,所以就打个比喻说“象帝之先”,就是象上帝之前的状态——老子认为“上帝”和万物一样,也是“道”产生的,不过是最早产生的东西,“道生一”,所以上帝古代也称“太一”就是这个意思;只有“道”是比上帝更早的存在,而且是一直永恒的存在。除了“道”之外,那就是上帝了,大家可以看看《山海经》的《海经》部分,那里面都是很古老的记载,黄帝、帝俊、帝舜生了一堆后人,可绝没有谁生黄帝、生帝俊、生帝舜的说法,因为他(们)是上帝,上帝怎么可能还有老爸、老妈?所以说这事儿挺可笑。可大家千万别忽视了古人对古史的那种“层累”的编造能力,他们能在黄帝之前又编造出一大堆的“远古帝王”,自然也可以给黄帝编出个老爸、老妈来,这一点不奇怪。这种“层累”地编造,常常把一些很简单的事儿给你弄复杂、弄糊涂、弄得不知所云,而可悲的是后人偏偏喜欢信这些东西,还笃信不疑。四、汉代的时候编排谱系,把炎帝和神农氏定为一人,放在黄帝前面;到了东汉时期,又出现了一种纬书叫《春秋纬命历序》,它里面把炎帝神农氏又和大庭氏定为一人,而且定为一个朝代,说“炎帝号曰大庭氏,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这“八世”都在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里记载着,这里就不详说了。反正就是说炎帝这个朝代传了八代、五百二十年,然后黄帝才接班。《春秋纬命历序》这书对传说古史的影响很大,它这么一说,大家顿时都信了,也都雾霾了——黄帝、炎帝肯定不是兄弟了,那么,他们的老爸少典也肯定不能是一个人了。所以三国时韦昭《国语解》就说:“神农,三皇也,在黄帝前。黄帝灭炎帝,灭其子孙耳,明非神农可知也。言生者,谓二帝本所生出也。”韦昭的意思就是说古传中黄帝灭炎帝而代之,是说黄帝灭了炎帝的子孙,并不是炎帝(神农)本身。所谓少典“生”黄帝、炎帝是说二帝都是出自少典氏,不一定就是一个爸爸;既然不是一个爸爸,就不能是一个老妈,所以看看晋代皇甫谧写的《帝王世纪》,说少典的妃有蟜氏女登生了炎帝,少典娶有蟜氏女附宝生了黄帝(皇甫谧的说法当是本自谶纬之书),这已经和《国语》里的记载大相径庭了。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五帝本纪》里更进一步地发挥说:“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又案:《国语》云‘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然则炎帝亦少典之子。炎、黄二帝虽则相承,如《帝王代纪》中间凡隔八帝,五百馀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岂黄帝经五百馀年而始代炎帝后为天子乎?何其年之长也!又案:《秦本纪》云:‘颛顼氏之裔孙曰女脩,吞鸟之卵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而生柏翳’,明‘少典’是国号,非人名也。黄帝即少典氏后代之子孙,贾逵亦谓然。”五、韦昭、司马贞这么一说,大家顿时“恍然大悟”,对啊,应该是这么回事呢,“少典”应该是个国号,而不是人名,既然是国号,它的国君都可以叫“少典”或“少典氏”,那么他有前有后也不算是奇怪,于是大家又都信了,《履园丛话》里就明确地说“初,少典氏为诸侯,八传而生黄帝”——本来黄帝是炎帝的哥哥,现在成了炎帝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辈了,这事儿有多可乐!可这说法大家都信。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清代那个善于“疑古”的崔述就偏偏不肯信,他在《考信录》辩驳说:“《国语》所云‘生’者,本谓一父一母所生,文甚明也。幼同生而长不同德,故曰‘成而异德。’如韦氏之说,是与炎帝同生者乃黄帝之远祖,与黄帝用师者乃炎帝之耳孙,则所谓‘成而异德’者,其祖乎?其孙乎?如小司马之说,是生炎帝者一少典氏,生黄帝者一少典氏,则所谓娶於有蟜氏者,炎帝之父乎?黄帝之父乎?于文皆不通矣!况炎帝既在黄帝前数百年,则当先言炎帝,不当每文皆先言黄帝也。盖二家之失,在误信刘歆、班固之言,以炎帝为神农,是以世代不符,虽委曲以为解,卒辗转而不通。若但据《左传》、《史记》文,则炎帝承黄帝自可同时,不必曲为之说也。然《国语》之文本亦出於附会,故今并不载。”崔述不信韦昭、司马贞等人的解释,他认为,如果真的是炎帝排在黄帝前面,《国语》就该先说炎帝后说黄帝,不该先说黄帝后说炎帝;他直奔主题地指出是因为后人信了刘歆、班固等人的言论而闹得世代不符,不得不各方迂曲解释,搞得辗转不通,其实毫无必要。六、但是“少典”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是没搞清楚。在这个问题上,近代学者丁山先生给真相了,他在《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中指出:“少典,管见以为或自‘小腆’语根演来。《书·大诰》:‘越兹蠢殷小腆,诞敢纪其绪。’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据王莽《大诰》以‘越兹蠢殷小腆’断句,甚是。‘小腆’者,《尚书正义》引郑玄注云:‘腆,谓小国也。’王肃注云:‘腆,主也,殷小主,谓禄父也。’”他的这个看法无疑是很正确的,古文中“少”、“小”同字通用,南宋时期的罗泌好古,他在《路史》卷十四《后纪五·黄帝纪上》中就把“少典氏”写作“小典氏”,“小典”就是“小腆”,本义是“小国”或“小主”,说白了就是小国国君的意思。但是,丁山先生又根据“腆”字的传抄古文从“日”另下了一个论断,认为:“黄帝之父‘少典’,不是小主,也不是小国,宜即小的日主,与少昊的名义相近。换言之,少典生黄帝、炎帝的故事,正是说炎、黄二帝都是日神的子孙。”其实这是求之过深了,《大诰》里说“殷小腆”就是说王子禄父(武庚)不过是殷的小国君,和日主没什么关系。那么可以知道,所谓“少典”就是“小腆”,也就是小国国君的意思,既不是国名,也不是人名,只是一个模糊笼统的说法,《国语·晋语四》里司空季子说少典生了黄帝、炎帝,其实就是说古代某个小国国君娶了有蟜氏之女生了二帝,至于具体是哪国何人,他也搞不清楚,才用“少典”来代替;《秦本纪》里说“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也是搞不清大业娶的是哪国的女儿,只能笼统地说娶了个小国国君的女儿叫女华。(汉)贾谊:《新书》(汉)戴德:《大戴礼记》(汉)司马迁著,(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三家注》(清)崔述:《考信录》徐宗元:《帝王世纪辑校》,中华书局年。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龙门联合书局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