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村民发现匈奴古墓,墓里竟有山海经里的

年,陕西神木,一个村民在下地干活时发现了田地里竟然有几分异样,泥土底下居然藏着几块青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这个村民选择继续往下深挖,结果从神秘古墓里挖出了在《山海经》中被提及的神秘异兽。

尽管当时周遭无人,本是“吃独食”的好机会,但这个村民却没有独吞古墓的想法,反而主动将这个发现报告给了当地文保部门。在专家们抵达现场后,他们根据封土、青砖以及出土的位置,判断应该是两千年前的汉代古墓。

没想到,专家们才刚进入古墓,他们就发现自己前面的推测错了。这座古墓非但不是汉代古墓,甚至还不是中原文明的古墓,而是来自于当时和汉朝上演过“巅峰对决”的古代匈奴人的古墓。

虽然这座古墓距今已经有两千年之久,但古墓却保存得相对完好,附近也没有盗墓贼开挖的盗洞,想来应该是因为匈奴人的墓葬文化和中原文化有差异,反而躲过了深谙“分金定穴”之道的盗墓贼的侵扰。

虽然在进入墓室后,专家们发现棺椁在岁月洗礼下已经尽数腐朽,但随葬品之丰富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不少金银铜器之类的珍宝都随墓主人长眠地下。在这些珍宝中,有一样异兽形状的金器让专家们倍感困惑。

这件被命名为“汉金怪兽”的金器通体高约11.5厘米,长约11厘米,表层鎏金而内里中空。虽然这件金器固然价值不凡,但奠定它的珍宝地位的却是它的造型,明明看上去像个鹿,却有着明显是鹰类一样的尖喙(huì)。

要知道,匈奴人的金银饰品尽管大多以动物作为纹饰,表达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有着游牧民族的文化特点,但这件金器的造型在现实中似乎完全找不到对应的动物。那么,这个动物会是匈奴人当时豢养的动物呢?

专家们大量翻阅目前已经掌握的关于匈奴人的文献资料,可惜并没有找到关于这只异兽的记载。就在大家都以为这不过是匈奴工匠基于想象捏合出来的造型时,一本《山海经》却让大家眼前一亮。

原来,当时有个对《山海经》颇有研究的专家刚好在考古队中,他提出了这只异兽其实是《山海经》里面的异兽,并且进一步认为该文物足以证明《山海经》在匈奴人中也有流传。

据《山海经·南山经》记载:

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在滂水这个水域里生活着一种异兽,明明长得很像雕,却偏偏额头长着角,发出的声音如婴儿的啼哭声,以食人为生,是为蛊雕。

不仅如此,这个专家还进一步认为,这种异兽虽然如今不存在,但并不代表古代就不存在,很可能只是自然消亡了。当然了,他也承认这种异兽应该不会如金器所表现得那样夸张,形象应该会有小幅区别。

但这种解释却为美国、英国等外国考古专家所反对,他们认为这不过是“基于《山海经》去倒推的一种牵强附会”。至于真相到底如何,或许还只能留待更多的考古发现才可以证明了。当然了,或许这些外国专家不知道,其实《山海经》里的一些记载已经被证明不完全是荒诞的想象。

比如《山海经·中山经》中记载着一种“会飞的鱼”:

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

而现实中,恰恰就有这样的生物,也就是“飞鱼”,它们大多顺着洋流在海上“翱翔”。因此,在我看来,对于《山海经》绝不能单纯把它当作古代的“玄幻小说”,而应该以一种开放而尊敬的视野与观念去认识它,或许能揭示一个“消失的文明”。

只不过,这座古墓的神秘不止于这个造型神秘的异兽金器,还有一个未解之谜:明明当时神木这个地方应该是汉王朝所控制,为何会有这样一个匈奴古墓要“孤军深入”呢?而答案或许只能留待后人解答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