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一部由多人多时期编撰而成的奇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和神话世界的想象和认识,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信息。它的作者到底是谁,恐怕已经无从考证,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和研究它。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了古代神话、地理、民俗、动植物等方面的奇异内容的古籍,它的成书时间和作者都不是很明确,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和猜测。
1,《山海经》并非一人所作,而是由多人参与编撰,前后时间跨度很大,大约从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
2,《山海经》分为五部分:《山经》、《海内经》、《海外经》、《大荒经》和《大荒西经》,其中《山经》的风格和内容与其他部分明显不同,成书时间应该更早。
3,《山海经》的主体内容可能来源于大禹治水时期的地理探索和记录,或者说就是禹的《五臧山经》,故而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没有把它列入《山海经》。西汉末年时期有人对《山海经》进行了整理和校订,定为十八篇。
4,《山海经》与屈原的作品有很多相通之处,说明它们可能是同一时代或相近时代的文化产物,或者说屈原受到了《山海经》的影响。
5,《山海经》后来又经过多次增补和注释,最早的版本已经失传,现在流传的版本主要是晋代郭璞所整理和注释的《山海经注》,以及明清学者所研究和校勘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