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山海经中山六经骄虫,在上古时

#文化#

《山海经》它是中国哲学启蒙的内燃机,它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神话存在。

插图出自于杉泽的《观山海》

路线图出自于徐客的白话彩图《山海经》

骄虫注解

中山六经:

《中次六经》记载了从平逢山到阳华山共十四座山的地理位置和山川风貌,它们多数分布在今天的河南境内。

白话文:

中央第六列山系缟羝山山系之首座山,即是平逢山,从平逢山上向南可以望见伊水和洛水,向东可以望见谷城山,这座山不生长花草树木,没有水,到处是沙子石头。

山中有一位山神,长着一脸人样,却有两个头,名叫骄虫,是所有螫虫的首领,这座山也是各种蜜蜂聚集做巢的地方。

祭祀山神骄虫的礼仪,要用一只公鸡作祭品,只用来禳祭不杀掉它。

注释:

缟羝山:读音,gǎodí。一说今河南孟津县白鹤镇,鹤甸山。伊:一说今伊河。洛:洛河,古称雒水,黄河右岸重要支流。谷城山:一说今河南洛阳市西部。螫(shì)虫:指尾巴带有毒刺的昆虫。蜜:指赤蜂。庐:房舍。禳(ráng)祭:准备贡品,祭祀祈祷神灵以求除邪消灾。

骄虫:

明、清代,文人骚客眼中的骄虫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编撰的格致丛书本《山海经图》,骄虫二首一身,第二个脑袋在左耳并排长出。

,雍正四年,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边裔典·禽虫典·神异典》,骄虫一身拖着两个脑袋,穿有华丽的外衣,披着长披肩,虽说两个脑袋,看起来倒像右边这个人手里抱着一个人。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编纂的立雪斋印本《山海经存》,骄虫二首一身,第二个脑袋从右边并排长出,身边围绕着蜂蜜,好似养蜂人。

清·骄虫

骄虫,为什么会有两个头脑?

从骄虫的外貌来看,他就是一个“扛了两个脑袋”的人,也就是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在医学上被鉴定为恒温动物,控制肢体生长的基因都比较稳定。

只有一种情况会让哺乳动物出现双头的情况:同卵双胞胎在分离时出现了问题。

众所周知,双胞胎分: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

同卵双胞胎是由一个精细胞和一个卵细胞结合后,再分类从而形成的两个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相对于异卵双胞胎,同卵双胞胎的各方面都比较的接近。

但是,同卵双胞胎在分离时如果分不彻底,就会出现“连体”的现象,也就是一个身体,两个头。

骄虫,地位不低

一、山海经记载骄虫是平逢山的山神,长着人脸,后世对骄虫还有祭祀仪式。

二、根据相关的“地望”与“典籍”记载,平逢山是炎、黄二帝母族有蟜氏的出生地。

笔者认为,骄虫也许是黄帝部落下主管养蜂的人。

平逢山:

根据山海经原文记载,平逢山理论上的位置在今天的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阳市。

清·杨守敬的《水经注图》和现代学者·陈桥驿的《水经注图》,均将平逢山的位置标在洛阳周山南,即今天的辛店镇与孙旗屯交界之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