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山海经中山三经夫诸,一头鹿怎

#山海经#

《山海经》它是中国哲学启蒙的内燃机,它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神话存在。

插图出自于杉泽的《山海经》

路线图出自于徐客的白话彩图《山海经》

夫诸注解

中山三经:

《中次三经》记述了从“傲岸山”到“和山”,共计五座山的地理位置分布。它们坐落在今天河南省境内。

白话文:

中央第三系列山,萯山山系的第一座山,即是敖岸山,山的南面盛产琈玉,山的北面多出产赭石、黄金。

有一个叫熏池的天神住在这里,山里还出美玉。从山上向北可以望见奔腾的黄河、葱郁的丛林,丛林中有长得像茜草、榉柳的植物。

山中有只野兽,长得像白鹿,有四个头角,名字叫夫诸,它出哪个地方出现,哪里将要发生大水灾。

注释:

茜(qiàn):指茜草。举:即榉柳,属落叶乔木,生长得又快又高大,木材坚实,用途很广。琈(tūfú):指一种美玉。赭(zhě):指红褐色。萯(béi)山:一说今河南新安县西北的东首阳山。熏池:黄帝麾下三大神之一。河林:指的是黄河边上的丛林。

夫诸:

清代,文人骚客眼中的夫诸

,雍正四年,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边裔典·禽虫典·神异典》,夫诸像头白鹿,头生四角,奔跑在山水之间,水位高于陆地,以示夫诸引起大水的特征。

清·夫诸

夫诸,为什么它会给人带来洪涝灾害?

相信大家都一致认为,动物本身是不可能有“呼风唤雨”的能力。

那为什么,住在敖岸山的部落群众们,认为夫诸具有招引洪水的魔力?

用科学来解释这种现象:动物在遇到“威胁”,下意识的神经条件反射会告诉他们:你赶紧逃跑。

我们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下“夫诸引来洪水说”:

一、夫诸是造势者还是受害者?

答案:受害者。

纵观神话故事,其目的都是为“人或物”造势,让人类敬畏这样的人或物。大概率夫诸也是个受害者,也只能为躲避洪水而疲于奔命罢了。

二、为什么引来洪水的偏偏是夫诸?

动物相对人类来讲,它们有两个优势:

其一、四肢分发达,奔跑的速度快;

夫诸属于羚羊类,它的时速在80公里~90公里的范围,一秒的速度就是在22米~25米左右。夫诸也许是傲岸山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

其二、敏感度高,五官上对外界的觉察度高。

高敏感度让它们有预先察觉的能力,而速度与察觉能力相结合,其逃跑的实力如虎添翼。

另外,像这样温和性的动物,一般都是群居型的,笔者认为敖岸山上的夫诸数量可能比较多。

综上,笔者认为夫诸在数量、速度和敏感度的优势上,一旦发生洪涝灾害,最先能够跑出来的就是这位被上古先民误以为是洪水猛兽的夫诸,自然优先看到夫诸的机率就大了。

敖岸山:

根据山海经原文记载,敖岸山理论上的位置在今天的河南渑池县西北。

此山,山的南面盛产琈玉,山的北面多出产赭石、黄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