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山海经南次二经猾褢,谁见着它

#文化#

《山海经》它是中国哲学启蒙的内燃机,它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神话存在。

插图出自于陈丝雨的《山海经》。

路线图出自于徐客的白话彩图《山海经》。

猾褢注解

南次二经:

《南次二经》中记载了从“柜山”到“漆吴山”共十几座山的地理位置和山川风貌,它们大致分布在今湖南到浙江一带。

白话文:

从长右山往东三百四十里,即是尧光山。山的南面有很多玉,山的北面有很多黄金。

山里有一种长得像人的野兽,长着猪一样的鬃毛,平时在洞穴里居住,冬天蛰伏起来,名字叫猾褢,它的叫声如同砍木头发出的声音。它若是在哪个县出现,百姓将会有徭役之苦。

注释:

彘:指猪。

鬣(liè):指马、狮子等颈上的长毛。

猾褢:读音,huáhuái。

斲(zhuó):指砍、削、斫。

繇(zhòu):通“徭”,指徭役。

猾褢:

一、明、清代,文人墨客眼中的猾褢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编纂的格致丛书本《山海经图》,猾褢为人面猴身兽,手脚均为人形,一脸嬉皮笑脸的。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编纂的立雪斋印本《山海经存》,猾褢为人面猴身兽,全身裹着黑毛,正舞弄着人手人脚。

明、清·猾褢

二、猾褢,寻找它的足迹

猾褢可能是棕熊,主要依据四个特征。

其一、猾褢有又厚又密的猪鬃毛。

其二、猾褢是穴居动物。

其三、猾褢有冬眠的习惯。

其四、猾褢发出的声音如同人用刀、斧砍伐树木的声音。

以上四个特征棕熊都具备,而每年十月份到翌年的三、四月份是棕熊冬眠的时间,有学者认为猾褢大概率就是棕熊。

三、猾褢,会带给人徭役之苦是怎么回事?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徭役?

周·《礼记·王制》记载:“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

大概的意思是,国家把那些平常不遵行教导的人集中一起进行人才选拔考核,被选中的人才就不用在乡里被派征徭役,而剩下的那些没有达标的人会被迁移到其他地方进行再教育,迁徙到其他地方的这个动作被称为徭役。

《孟子》中则有“力役之征”的记载,是对丁男课征的徭役。

而后“徭役”二字,才发展成统治者压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

那么猾褢为何会带给人徭役之苦?

话说棕熊有足够强的领地意识,为了确定领地范围,它们常在树干上留下自己撕咬的痕迹。

一只雄性的棕熊大概有—平方公里的领地,它们需要不停地在如此大范围内巡视,以确保家族的生存,也许这种来回巡逻的苦差事被后人“指鹿为马”了。

尧光山:

根据山海经原文记载,尧光山理论上的位置在今天的湘赣鄂一带。

此山,山的南面有很多玉,山的北面有很多黄金。

国学《山海经》南次二经——鴸,人若是遇到它会遭到流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