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在讲座上。
最近,曾一度流失海外但最终被我国追索返还的文物在国家博物馆集中展出。其中很大体量的文物都是青铜器:秦公晋侯青铜器、“方罍之王”皿方罍、青铜虎鎣、曾伯克父青铜组器……这些青铜器纹饰精美、雄浑庄重,在展厅的灯光映照下熠熠生辉。
青铜器是最能代表中国的器物之一,它的形制、纹饰以及铭文等等,无不散发着独特的中国气息。我们该如何解读这些沉睡两千多年的文物?当初被铸造的时候它们做何用?承担着怎样的礼制上的、仪式上的特殊功用?而密布于青铜器身上的各种纹饰图腾又有着怎样的发展脉络?它们承载了先民们怎样的信仰和审美?
9月17日上午,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零,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了一场名为“万变归一:从商周铜器看中国纹饰传统”的讲座,并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天进、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苏荣誉、中央美院人文学院教授李军对话,探讨商周青铜器纹饰的源流、特征、类别及对后世的影响。
李零擅长将考古资料、古文字资料和传世文献结合起来,他曾经担任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远东学院等院校的客座教授,出版有《入山与出塞(考古学论文集)》、《铄古铸今:考古发现和复古艺术》、《孙子古本研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中国方术考》,《中国方术续考》等等,李零最近出版了一本新书和本次讲座相关,名为《万变:李零考古艺术史文集》。
青铜器上纹饰的三大系统:龙、凤、虎
研究青铜器的纹饰,是青铜器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早在宋代就有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