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在在上古世界里,有一种蛮荒猛兽,经常吃毒蛇,以铜铁为主食,它就是在南山上的凶兽猛豹。《山海经·西山经》记载:“(时山)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上多丹粟。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兽多猛豹,鸟多尸鸠。”那么,这种上古时期的食铁神兽到底是什么呢?如今又在哪里呢?
一、历史典籍记载
1、《拾遗记》中记载,上古时期的昆仑山上有一种神兽,大小如同兔子,毛色如黄金一般耀眼,吃埋在土中的一种丹石。它们在地下打洞窟,以铜铁为食,它的五脏六腑也都随之变成变成钢铁一般。《山海经·西山经》记载:“(时山)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上多丹粟。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兽多猛豹,鸟多尸鸠。”并且,猛豹的牙齿非常锋利,找铜铁这些硬通货磨磨牙,以免堵住了嘴巴影响进食。
2、《尔雅·释兽》中记载“有兽焉,其状如熊,头小,其身有文,黑白相间。以铜铁和竹骨为食。”西晋学者刘逵描写的貘兽:“毛黑白色,似熊而小,以舌舔铁,产自建宁郡”,这岂不是就是大熊猫吗?大熊猫吃铁的说法,最早见于《山海经注》奇谈,大熊猫喜欢舔食金属器皿上的盐分。
3、西晋时期郭璞则记载“貘”是“似熊,小头,庳脚(指腿短),黑白驳,能食铜铁及竹骨”的动物。总体还是像熊猫,只是“头小”这条更像貘。意思是说:这个貘,是一种样子像熊个头比熊小一些的野兽,毛色稍浅有光泽,它会吃蛇,还会经常吃铜铁。这不就是大熊猫吗?
4、唐代大诗人大诗人白居易在《貘屏赞》中写道:“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于南方山谷中”。岂不是和现在的大熊猫生活环境非常相似?
二、考古遗址中的神兽
在陕西宝鸡市出土的西周青铜酒尊貘尊,“呈兽形,大圆耳,长嘴鼻,身体滚圆,四肢和尾巴短小-每个细节都像猪,但拼在一起怎么看都不是猪,反倒有几分像羊。”叫貘尊,这是大熊猫吗?
另外,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藏东周青铜器,被博物馆错标成“貘尊”。但这个牛头、无角、猪蹄、羊尾的造型,它的原型到底是哪种动物,至今不明,可能是貘,或者是大熊猫?
貘尊在夏商和西周事情是非常流行的,见于多个考古遗址发掘中,这难道中国曾经也有貘?其实在南方省市的考古发现中,还真发现过大量史前貘类化石。其骨骼、牙齿颇似现生马来貘,但体型较大,命名为“巨貘”。那么,马来貘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它体长约2米,肩高约1米,巨貘则体长约3.5米,肩高约1.5米,是体重可超过1吨的庞然大物。巨貘从距今二百万年前开始繁盛,消亡于四千年前左右。
三、其实我就是大熊猫啊
1、南朝时期陶弘景曾记录一种名叫“隐鼠”的野兽:“诸山林中,有兽大如水牛,形似猪,灰赤色,下脚似象,胸前尾上皆白,有力而钝。”然后,以后再很多文献也描述了这类野兽,叫法各异,特征却基本一致:长得像老鼠又像猪,大如牛,脚似大象但腿短,皮毛灰褐色和白色,水灾时常见。纯凭直观感觉,这不就是现实版的大熊猫吗?
2、日本的食梦貘雕塑,外形记载为:大象一样的长鼻,犀牛一样的眼睛,狮子一样的鬃毛和爪子,还有一条牛尾巴。这就是活脱脱的大熊猫的翻版?
3、可能是大熊猫和马来貘都远离中原地区,都是少见的“黑白配”,古人易将两者混淆。等到唐代,貘兽在各种典籍记载中被混淆的变成了“缝合怪”。在白居易的《貘屏赞》的影响下,“貘”后来形象地长出了象鼻,再后来,近代有的学者看到东南亚、美洲的貘,想起白居易《貘屏赞》诗篇中所说的“象鼻犀目”,便把其中文名命名为“貘”,大熊猫的就彻底地被“貘”所替代了。
综上所述,根据历史典籍、考古遗址发现,结合近代研究,迷雾中的上古食铁神兽,很有可能就是大熊猫,各位朋友,您觉得呢?
(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