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出现前,中国北方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游

夏朝灭亡后,夏人哪里去了?

当然,大部分百姓选择臣服,历朝历代都这样,好死不如赖活着,成为奴隶,受商剥削压迫。

至于贵族,就不好说了。

乐彦《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

夏桀被商汤流放到鸣条,三年后死了。

死是必须的,不死才不正常。

夏桀不会是一个人,身边一定跟随着遗老遗少。夏桀死后,这部分人也就自生自灭,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靖康耻。夏朝灭亡后,夏桀的命运只能和徽钦二帝一样。

值的欣慰的是,还有一部分人选择北上抗日。这个人就是夏桀的儿子,獯粥(xūnzhōu)。

谁?

獯粥?

这不是商周时期盘踞在北方野蛮的游牧民族吗?

对,獯粥和玁狁xiǎnyǔn、薰育xūnyù、獯鬻xūnyù、荤粥hūnzhou、荤育hūnyú、猃狁xiǎnyǔn、严允xiǎnyǔn、鲜虞xiānyú一样,是商周时期北方野蛮民族。这透露出一点信息,夏人同样是来自北方的野蛮民族,他们的祖先并不是中原的农耕民族。

夏桀的儿子叫“獯粥”,正是对这一历史的记忆。

炎、黄、夏、商、周,都是来自北方的野蛮民族。太毁三观了!

《括地谱》:“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

大意是夏桀的儿子獯粥,把夏桀的众妻妾收作自己的老婆,跑到北方(北上抗日),一边放牧,一边打游击,这支人就是后来的匈奴。

那么多娇妻美妾没有陷入商人魔爪,让儿子收继,夏桀可以含笑九泉了。

“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

妻是动词,名词用如动词。夏桀的儿子把老爸的众妾收作自己的老婆。

这是草原民族的风俗啊!

“妻后母、报寡嫂”,就是父亲或兄长死后,把父亲不是自己亲生母亲的老婆,收作自己的老婆;把哥哥的老婆,也就是嫂嫂,收作自己的老婆。这叫“收继婚”,后世匈奴、鲜卑、突厥、契丹,所有草原民族,都是这么干的,这是他们的传统。

这不乱伦吗?

儒家们又受不了啦,高呼:“畜生!畜生!”

老郭说,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知道草原民族多苦吗?环境多恶劣吗?

一个家庭,男人死了,丢下孤儿寡母,如果没人收继,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所以,必须有个男人承担责任。

谁?

当然是最亲近的人,儿子或兄弟。

这是他们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不可推辞的责任。为了家族的繁衍,为了可怜人的生命,他们必须这么做,这才是最大的人道。

中原民族,老皇帝死了,让他的妻妾殉葬,才是最不人道,最可耻的,才是畜生。

老皇帝死了,让妻妾们殡葬,才是最大的不人道,才是畜生。

以上说的是,夏人来自北方草原民族。

所以,《山海经·大荒北经》说,“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郭沫若也说,“犬戎与夏民族同祖。”

北方草原民族说的是粘着语,匈奴、鲜卑、契丹、女真,都属于多音节的阿尔泰语系。夏人来自北方草原民族,“夏”怎么是单音节呢?

夏也是多音节,人家本来叫“夏后”。进入中原“汉语”环境后,多音节词汇单音节化,单音节化为“夏”。

“夏后”也不发“xiahou”音,人家发“tehu”,音若“特户”,阿尔泰语。至于“tehu”是什么?老郭不知道,估计也没人知道。

不仅夏,夏之前的唐,本来叫“陶唐”;虞,本来叫“有虞”;扈,本来叫“有扈”,都是双音节单音节化了。“有”不是有没有的有,是前缀,或发语词,或相当于“什么什么的地方”,或“邦”。

司马迁说:“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獯鬻、熏育)。”(《史记·匈奴列传》)

意思是匈奴人的祖先是夏人,夏人逃到北方,后来变成了匈奴。

老郭不赞同。

夏人逃到北方就变成匈奴,那他们为什么不继续叫“夏后”,而改叫“匈奴”呢?

没必要改名嘛。

真实情况是,夏桀的儿子“獯粥”带领一部分夏人北上抗日,这支队伍与黄帝部落,也就是白狄、猃狁、薰育等,同仇敌忾,最后融入鬼方。

而鬼方的一部分,也就是白狄、玁狁xiǎnyǔn、薰育xūnyù、獯鬻xūnyù、荤粥hūnzhou的一部分,战国时期又融入匈奴,这才给司马迁造成假象,以为夏人就是后世的匈奴。

只有一小部分融入了匈奴。

其实,玁狁xiǎnyǔn、薰育xūnyù、獯鬻xūnyù、荤粥hūnzhou,以及鬼方、白狄,绝不是后来的匈奴。

老郭多次说过,玁狁、薰育、獯鬻、荤粥等,以及鬼方、白狄,他们不是单一民族,是多民族混合体。他们的上层是操阿尔泰语系的,携带Q基因的,年前从蒙古高原翻越阴山南下的古匈奴人;他们的下层是操古羌语的,O2-M基因的古羌人。

古匈奴人这个名字是老郭给命名的,他们是游牧民族,古羌人是半游牧、半农耕。古匈奴人占统治地位,但人数太少,绝不到10%,不能改变整个集团的性质。

事实上,匈奴人出现前,中国北方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

战国出现的匈奴人,是从蒙古高原新来的一拨人,他们与之前的古匈奴人,充其量是女真与满洲人的关系。

而鬼方,以及玁狁xiǎnyǔn、薰育xūnyù、獯鬻xūnyù、荤粥hūnzhou、北狄,一直在北方与匈奴平行存在。西汉时,他们的名字叫稽胡;东汉时,他们的名字叫羌胡;北魏时,他们的名字叫林胡;唐宋时,他们的名字叫羌。你看看,匈奴没有了,他们还在。直到明朝,才最终融入到汉民族这个大熔炉中去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6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