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神话体系中,如若是提到名山大川、福地的概念,这座“万山之祖”是绝对绕不过去的,昆仑,也被称作“万神之乡”。从这样的称谓中,我们可以看到,昆仑神山在时代变迁中曾经拥有的地位。
从目前已发掘的文献来看,最早明确有“昆仑”记载的文献就是《山海经》,根据校注本所统计,《山海经》原文“昆仑”的记载有17处,分别见于“西山经”、“北山经”、“海外南经”、“海外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大荒西经”和“大荒北经”。但是可能由于成书历程的原因,不同卷对昆仑的记载也有所差别,各种称呼包括“昆仑”、“昆仑(之)丘”、“昆仑(之)虚”“昆仑山”四种,这些不同称谓,是否有区别,也有一些微小争议。
有关昆仑一词昆”在神话中是太阳落下的地方,而“仑”则表示大山,象征秩序。在《山海经》中,对昆仑的描述不尽相同。
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是多怪鸟兽。(《西次三经》)
昆仑墟在其东,墟四方。一曰在岐舌东,为墟四方。(《海外南经》)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大荒西经》)
在《西次三经》中所说的帝,一般认为指的帝俊,不是黄帝。在《山海经》中,黄帝是群帝之一,而昆仑中的唯一帝认为是帝俊。昆仑之丘在《大荒西经》里,似乎成为西王母穴居之处,但是对照《西次三经》所载,西王母不是昆仑之丘的主神,其地位应该与英招、陆吾、长乘等相类似。所以昆仑是有主人的。其他的神只是居住于其中。
在后世演变中,“昆仑”变成了仙乡,并且与“不死”产生了联系,仙乡的出现,与最初的“众神之乡”的概念相似,不仅如此,昆仑还是各种奇异的动植物存在,还有多种灵药。
因此,昆仑地界之所以成为仙乡,最重要的原因当在于各种神话文本对昆仑的记录、叙述,提供了人类对另一个世界的想象,而在这想象之中,始终是贯串以人类意志的欲求以及原始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