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夸父逐日在讲什么从神话中探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上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灾害、社会现象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产生了无数光怪陆离的神话。但由于“神话历史化”对神话故事的删削改造以及“子不语怪力乱神”等思想的深刻影响,我国留存下来的神话寥寥无几,这些离奇的故事大多保存在《山海经》中,映照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精神追求。历经数千年的沉淀,神话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变化发展,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凝聚成泱泱大国的民族精神。夸父逐日体现出的“夸父精神”便是其中之一,他的勇气、坚韧,在漫长岁月的洗礼中非但没有淡化,反而历久弥新,直至今日仍激励着我们。然而,夸父果真是在追逐太阳吗?他的手杖、死后化为的桃林代表什么呢?追根溯源,会发现事情不如我们所想的那样简单。夸父逐日的神话最早见于先秦时期的著作《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故事的悲剧性引发众多研究者探讨,有“昼夜循环”、“巫师祈雨”、“部族征战”等等学说,也有不少学者从新奇的角度解释,试图探究故事本源。这则魅力四射的神话背后,究竟是什么引发学者们如此浓厚的兴趣?甚至误导人们从一开始的复原性阐释逐步走向越来越天马行空的发挥性阐释?在此,小编将从神话内容本身出发,尝试探求神话“夸父逐日”的本源。一、夸父之形夸父之“夸”译为“大”,历史典籍中多次提到夸父的巨人形象,此外,夸父形象的记载也与蛇有关,“有人饵两黄蛇,把两黄蛇。”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中,大都有与蛇有关的记载,原始社会的人们认为蛇长生不死,这来自它的蜕皮特性。如《吉尔伽美什》中的主人公吉尔伽美什历经千难万险获得长生不死的仙草,却被蛇窃去,于是蛇具有了永生的神力。中国神话中的偷取仙药的嫦娥也是人面蛇神的形象。此外,王孝廉认为夸父之杖化为邓林是再生神话的一种,传达出时人的再生的信仰。远古时期人们认为死生循环,如《庄子》中的庄周化蝶等。因此,夸父也极可能具有长生的能力,甚至可以死而复生。二、与日逐走“逐走”历史上多解释为“追赶”。近代以来又延伸出两种不同解释,一是“追赶”,引申出追求光明;二是“驱赶”,引申出干旱祈雨。这两种解释都有其合理之处,小编更倾向于第三种:“逃跑”。“逃跑”也是古代汉语中“走”的常用意,比前文提到的追赶、驱赶更为常见,如成语“走投无路”中的“走”即是“逃跑”的意思。小编尝试将“逃跑”之意代入“与日逐走”,联系完整故事可以做出推测,夸父是因干旱而避开河渭地区,并非追赶或驱逐太阳,再结合现实稍作延伸,可得出“迁徙”意。那是否有历史材料能够证明这一点呢?小编详查资料得知,上古时期,原在东方的商奄人与秦人发生过西迁。奄国位于东方,商王朝曾建都于此,又称“商奄”。分析字义可知,“奄”和“夸”都有“大”的意思,奄国在古代传说中是“大人国”,国人皆身材高大,又与夸父的巨人设定重合,故夸父极有可能与商奄人有关。据《孟子》与《系年》载,秦人飞廉为武王所驱,率部众逃往商奄国,后周成王承武王之志往商奄国讨伐,杀掉飞廉后将商奄人和飞廉带来的人一同迁至朱圉山。朱圉山南侧即秦人所谓日落之处昧谷。后商奄人欲返回,行至渭水入黄河处定居。结合夸父神话能够发现两者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这段历史便是夸父神话的来源之一。历史文献中只有秦人西迁的记载,商奄人的迁徙正好能在夸父逐日的神话中得到印证。二、河渭不足上古神话多与自然灾害有关,夸父饮河渭不足,可猜测当时河渭流域发生过严重旱灾,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出于灾异带来的生存困境和对自然现象的疑惑心理,产生了“夸父逐日”的神话。上古时期是否有干旱期的存在呢?反映旱灾的神话故事多与太阳相关,如后羿射日、二郎捉太阳等,再根据学者兰勇给出近五千年气候变化图,能够看到上古时期的平均温度相较其他朝代高,可推知此期极有可能发生过严重旱灾。因此“旱灾说”有一定科学依据,也是有其可信之处的。三、道渴而死关于夸父之死,上古神话中有“夸父二死”的记载,除“道渴而死”还有“应龙杀夸父”。有学者认为两种说法都与旱灾有关。“渴死”可看作严重旱灾、极度缺水的曲折反映,多方面的资料中也显示应龙为主水之神,因此夸父可能是祈雨而死,在祭坛上为驱除旱魃牺牲了自己。还有学者提出更新奇的说法,认为夸父并非指一人,而是某部族的称呼,下面详细分析。上古时期的神话故事或历史记载中,常用某英雄的名字代替整个部落,如黄帝与蚩尤之战指的是黄帝和蚩尤领导的部族,不能理解为两人之间的战争。原始社会人们也多是群居,因此夸父也极有可能指夸父族,部族中人人都以夸父为名。因此“道渴而死”的夸父与应龙所杀的夸父非同一人,一指名为夸父的个人,一指夸父族在征战中的失败。这就能解释为何夸父“道渴而死”后又在黄帝与蚩尤之战中被应龙所杀了。那应龙为何要杀夸父呢?这与夸父逐日又有什么联系?首先,夸父是后土之孙,属炎帝一族,而应龙是黄帝部族的一员大将。蚩尤在炎帝政权中地位很高,后夺权并驱逐炎帝,黄帝部族联合炎帝政权内反对力量,打败蚩尤取得炎帝之位,再次遭到炎帝部族的反对。夸父族便是反对者之一,遂有“应龙杀蚩尤”一说。上古时期战争多为争取居住地,夸父族战败后必然受到驱逐,也即“迁徙”,这就与前文提到的“逐走”译为“迁徙”联系起来。四、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即桃林,夸父手执之杖化为桃林暗示此杖是桃木所制。有学者认为夸父之杖是手杖、驻杖之类,这是不合理的。试想一个体力能能追逐或驱逐太阳的人,怎么会借助手杖行路呢?“杖”在古代也是武器的一种,加之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用作武器的常是石、骨、木等,其中木杖便捷易得,所以将“杖”理解为武器更合适。桃木在古代常与巫术相关,如汉朝史书《左传》中记载的“乃使巫以桃茢先祓殡”。“桃茢”即是用桃枝编成的扫帚,用以扫除灾凶不祥,还有在影视剧中常见的“桃木剑”也是作驱邪避灾之用。早在远古社会的巫术、宗教祭仪中,桃木就被赋予这种神奇的力量,这也是夸父执杖为桃木杖的原因。此外,提到桃林很容易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所载便是魏晋南北朝时人避祸迁徙之事,夸父逐日的迁徙说与之异曲同工。光阴流转,人们对夸父的印象愈加模糊。上古时期神话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免不了删改增饰,也会产生许多谬误。今日我们仅能从零星的文献资料中拼凑大致脉络,从细节处探求原本,尽力得出最合理的解释。无论逐日、驱日或迁徙避灾,都有其合理之处,多种多样的阐释也正是中国神话的魅力所在,它们源源不断的为历史研究、文学创作提供着灵感和动力,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根本所在。五、夸父神话的流变以巨人夸父为原型,民间出现许多关于夸父的传说故事,后世也有不少文学作品以夸父为原型。如汉朝东方朔所著《神异经》中的巨人朴父,就是来自夸父。首先,夸父有时写作“博父”,“朴”的繁体字与“夸”相近,说明两者之间有渊源;第二,朴父导河不力被罚不饮不食,与夸父“道渴而死”有相似之处。先秦著作《列子》中愚公移山的故事也提到夸父,巨灵神的传说更是与夸父密切相关。巨灵与夸父都是巨神,巨灵又是河神,与夸父饮河一脉相承,巨灵神的传说也发生在河渭流域、桃林塞边。后来经过民间流传改造,到《西游记》时已经位列仙班了。结语:民间传说最公平,总能给予自己的英雄以公正的待遇。如果说夸父因“追日”而为后人所嘲讽的话,那么,由其演变而来的巨灵却最终在天宫中占据应有的一席之位,在文人笔下被歌咏,在神龛寺庙被供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8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