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海经》中记录了许多山都是光秃秃的,草木不生,我们现代人无法理解。如果我们能回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就不会大惊小怪。
当年前磁极倒转发生后,北半球的陆地沉入海洋,在中国大地上可能只有少数几座高山的山顶没有被海洋淹没。
我们知道,海水本身含有许多盐类化学物质,再加上地下含有大量化学物质的水层水涌出来,那些沉入海洋的山上的植物受到灭绝性的毁灭。海水浸泡的时间越长,这种毁灭的程度越深。以至于海水消退后,许多山上数十年、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草木不生。
我统计了一下,在南山43座山中,草木不生的有14座,占总数的32.6%。在西山78座山中,草木不生的有10座,占总数的12.8%。在北山88座山中,草木不生的有29座,占总数的33%。在东山46座山中,草木不生的有23座,占总数的50%。在中山座山中,草木不生的有23座,占总数的10.5%。
草木不生的比例最多的是东山,占一半。其次是北山和南山,西山和中山占的比例最少。以《东次二经》为例,共有17座山,山无草木者就有10座。而且还多次提及“南水行五百里……又南水行三百里……”,说明这个地方海侵比较厉害,而且这些山头露出水面的时间不长,自然草木不生的就多。
影响到山峰草木不生的原因,不外乎这三个方面:一是海水浸泡的时间长短,二是海水的深度,三是当时海域海水中含化学物质的成分和浓度。
年前发生磁极倒转时海侵是从东部沿海开始的,后来海水也最深,浸淫的时间也最长,这是东山草木不生的山头最多的主因。我国南部和北部海水退得最慢,这是南山和北山草木不生比例也高的原因。
西山和中山区域海水浸泡的时间比较短暂,又因地势高海水不深,尤其是有少数高山的山顶本来就没有被洪水掩没,自然草木不生的山就少。
西王母所居的玉山草木十分有繁盛,犹如人间仙境,而相距四百八十里的轩辕之丘,却草木不生,是个不毛之地。这可能是轩辕之丘比玉山高度更低,在水中浸泡的时间更长。在《海外北经》中有一个叫“三桑无枝”的地方,这里有三棵扶桑树,高达百仞,却没有枝叶。我们现代人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大的树没有枝叶?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北方陆地沉入大海,陆地上的树木在海水长时间的浸泡下,不仅全部死了,而且倒了。唯独这三棵树虽然死了,树枝都腐朽掉落了,却没有倒下。大家认为很奇怪,把它当成神树看。于是“三桑无枝”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地名。
古人讲究“息壤”,现代人没有这方面的概念。《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我们现在无法理解,鲧在洪水滔天的紧急关头,不等皇帝下命令,只是私自用了点息壤,就丢了性命。这也太小题大作了。
什么叫息壤?就是洪水消退后,土壤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空置休息,人工保养,才会长出庄稼。不然,即使播种也不会有收成。息壤就是通过空置休息、人工保养后即将用于种植的土壤。
一般来说,泥土要经过微生物活化后才能长出植物。我们现在不理解,不是土地都能长出植物吗?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土壤经过了数千年的生物活化,都是息壤之故。
如果我们现在把种子丢在水泥里是不会长出植物的,因为水泥里面有许多不利于植物生长的化学物质。如果我们把水泥丢到野外风吹雨淋数年至数十年后,它同样能长出植物。这是因为水泥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得到了自然消解,并通过了微生物的活化。
海水消退后,露出来的泥土含有许多不利于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类似于水泥,不通过很长时间闲置是不会长出植物来的。这些土壤虽然不长庄稼,也要定期浇水,施以动物粪便和草木灰等进行人工保养,以期能尽快用于种植。
帝舜时洪水泛滥,平原大量的土地被淹没,人们都逃到山上避难。山上仅有的少量土地要供养大量的人口,何况还有一些山头草木不生,可以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是很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做为“水利部长”的鲧居然用息壤去堵塞洪水,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当然是天怒人怨。即使当代有这样的官,也有可能被诛杀的。可见,当时的息壤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息壤就是老百姓的性命,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福祉。
我们有时觉得中国古代众多的土地不能养活数千万人,而现在的耕地却越来越少却能养活10多亿人,这是因为现在的土壤是更长时间的“息壤”,被生物活化的时间更长,产量更高。换在古代拥有这么多人口早就饿死光了。
山海经中国古代的悬棺葬式一直是未解之谜,很难想象古人是用什么办法把装有尸体、随葬物品和棺木共重达数百公斤的东西送进万仞绝壁的崖洞里去的,令今人因惑不已。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今人想的那么复杂,在二三千年前,水位本身就有那么高,用船运过去就可以了。其步骤是先将棺木弄上去,再分别将尸体和随葬品弄上去装进棺木。悬棺葬式遍及川、黔、滇、湘、桂、粤、浙、赣、闽、鄂等省,而这些地区无一例外都属于古时南海的区域,难道这是巧合吗?
我们现在看到悬棺的高度,基本就是古代悬棺安葬时水位的高度约高一些的位置。因为那时期水位线一直在下降,一般用不着担心悬棺被大水冲走的可能。当大水完全退去后,就成了今日之悬棺奇观。不同的时期水位不一样,所以悬棺的高度就不一样。一般的高度在20至50米,最高可达米以上,说明当时的最高水位就在百米以上。
一种风俗的养成往往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这种悬棺风俗也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由于当时水位比较高,山体四周都被洪水包围着,人们只能生活在山顶上。
年前的大洪水将山上的泥土冲得光光的,残留在山上少量的泥土都要用来种庄稼,只能免强供人糊口。土壤在当时来说是相当珍贵的,土葬就意味着死者与活人争口粮。即使进行土葬,地下到处是坚硬的岩石,挖掘墓穴也很困难。再加上那时由于灾难和战争死人太多,人们对与死有关的坟墓怀有天然的恐惧。更主要的是人口增长太快,土壤变得更加金贵。相反,悬棺安葬却是一种简单便捷的安葬方式,同时也避免了人们每天看到坟墓产生痛苦的联想。
当大水完全消退后,土地变得十分富余,而且没了水,如果再采用悬葬就变得十分困难,自然这种悬棺葬式就结束了。
我们可以反过来证明,什么地方悬棺葬式结束,什么地方的大水就已完全消退。大多数悬棺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南方大水直到春秋战国后期才基本退完。我国最晚的悬棺是四川宜宾珙县悬棺,时间约为年前的明朝。因为这里地处长江上游的边上,大水可能消退得最晚。
《山海经·山经》中详细描述了座山,其中有座山上有一种以上的宝藏,藏宝率达57%还多。这么多的金、玉、铜、铁、银、锡等宝藏是谁丢弃的?他们为什么要丢弃在山上?
年前的磁极倒转发生时,最开始洪水是慢慢涨起来的,先是3月份沿海出现轻微的海侵,之后到了7月份是中原涨大水,平原和低洼丘陵处被淹没,到10月份才出现淹没高山的洪水。
一般来说,洪水来袭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拿着金银财宝逃命。
当时的古人们正是这样拿着家里值钱的东西带上必需的生活用品和随身兵器往山上逃,而且是由政府组织的逃亡。只有三星堆人聪明一些,觉得带上这些金属器具和玉器太麻烦,挖了两个坑埋了起来。才使我们有机会看到0多年前的宝物。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洪水会淹没高山。在整个华夏大陆,除了仅有的几座高山上还有幸存者外,几乎全军覆没。
我们不知道,中国区域史前的人口有多少?估计也有几千万上亿人,而最后的幸存者可能不到一万人。新疆的天山、四川的岷山主峰的高度都在海拨米以上,《山海经》中都记录了上面有许多遭丢弃的黄金、玉器等宝藏。
我们不知道洪水是不是淹没了这些高山,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逃到这两座山上的人无一生还。以至于数百年后山上的宝物还没有人去捡拾。这些古人即使没有被洪水淹死,也很可能在随后的地震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中丧生。
年7月,法国探险家那巴拉父子俩追寻了诺亚方舟的踪迹。他们根据《圣经》的记载,登上了俄罗斯的阿拉拉特山,此山海拔5米,他们后来在山中的冰湖里发现了一些木板,形状酷似诺亚方舟残骸,后经对木板进行鉴定,认为是四五千年前建筑物的一部分。如果真是诺亚方舟的残骸的话,那么,当时的洪水就淹没了四五千米的高山。
山海经白话全译彩图珍藏版京东查看已下架现在,考古学家已经在0多年前的良渚、红山、石家河、龙山和齐家等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极少的青铜器,但没有发现其它金属宝藏。但至少证明那时已初步进入金属时代。在人类历史中,青铜器一直被认为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
但在年,一个由联合国资助的考古队,在泰国班清的古墓中意外发现了年前的青铜器,使这一说法难以成立。
有些考古学家认为很奇怪的事情是,泰国班清在年前就开始使用青铜器了,为什么史书上没有一点文字记载?这是因为整个区域的人突然一个不剩地死光了,怎么会有文字记载。我们为什么在一些文化遗址中很少发现那一时期的金属宝藏,就因为在大洪水到来前被古人们带上了山,之后又被后人捡拾走了。我们常说“眼见为实”,“考古就是考历史”,有时候历史也会欺骗我们的眼睛。
事实已经说明,在年前,古代先人们已大量使用金属器具,并不是三星堆人独有的专利。而且在三星堆遗址中并没有发现铁的痕迹,说明三星堆金属冶炼技术不一定最先进。只是年前关于铁的冶炼技术失传了,铁金属在我国的出现才比较晚。
在《山经》中发现有金的山有处,其中有黄金、赤金和白金三种。发现有铜的山26处,大多是赤铜。发现有铁的山有35处,基本都在中西部和北部的山上发现的,说明这些区域已开始冶炼和使用铁。
在东部和南部的山上却没有发现铁,可能这些区域还没有开始治炼和使用铁。我们现在觉得铁不算什么宝贝,但在古代却不一样,铁刚开始出现,物以稀为贵,当时的人把铁与金银看得一样贵重。发现有银的山12处。有锡的山五处。另外,除金属外,发现有玉的山最多,有余处,玉的品种有数十种。其中称玉、美玉的约有处,称为白玉、苍玉、青碧、水玉(或水晶)有十次以上。其余,诸如婴垣之玉、糜玉、烟玉、瑶碧、碧、水碧、璇玉、玄玉、藻玉都曾出现过一次以上。
从上可看出,这些玉的称谓,并不是指玉矿石,而是指玉石加工出来的成品。如果在玉石矿没开采出来之前,可能有多个种类,品质也会有好坏,不会这样来表述。
就拿上文说到的藻玉来说,就是玉石毛料做成的成品,其形状是长方形,上端有尖角,中间有圆孔,上面还贴有黄金装饰物。
《中次一经》中最末写道,祭祀山神要用一只羊,再悬挂上藻玉即可。
什么是藻玉?还在文中特意做了解释。这都说明了藻玉不是矿石而是成品。从上可以断定,《山海经》的《山经》并不是什么地理书,而是远古时代的藏宝图。
更准确地说,仅《山经》来说,是当时国家关于大洪水灾难中古人丢弃宝藏的情报资料,而且是绝密资料。都是一一据实写来,没有半点水分。因为这些情报资料具有保密性,所以在任何公开的资料中不可能有涉及。因为是国家情报资料,所以,其内容不一定是一次写就,并经过多次添加。也不可能由一个人撰写,而是由许多人共同完成。这就是说《山海经》不可能有明确的作者。
《山经》又叫《五藏山经》,这里的“藏”,就是宝藏、富藏。五藏即指金、银、铜、铁和玉。当时的国家秘密派了一些人去收集这些情报,这些人不可能带走那么多的宝藏,为的是以后派出更多的人去拾取。所以去的路线,山陵方位,河川走向,一座山到另一座山的距离都有明确的标识。要运回这些宝藏,需要巨大的人力,而且只能徒步来回。吃喝拉撒睡和生病吃药,只能就地解决。因此,哪座山上有什么植物和动物,水中有什么鱼,哪些植物和动物有治什么病的药用价值都在上面一一说明。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害,还介绍了那座山上有什么样的猛兽和那些东西有毒,甚至还谈及沿途山上会有什么样的怪物等等,不一而足。
《山经》中还对各种五花八门的石头进行了记载,诸如文石、文玉石、青石、美石、玄石、采石、燕石、硌石、泠石等,这些石头因为好看而被记录。这些石头也可能是大洪水之前人们的爱物。
还有7次登载砥砺、砥石或砺石,砥砺又叫磨刀石,是用砂岩打磨出来的,在砂岩没有打磨出来之前不可能叫磨刀石。还有两次提到箴石,即古人用来治病的石针,这更不可能指没有加工过的石头。
还有五次提到磬石,磬石是古代的一种石制乐器。还有两次提到洗石,古人在洗浴时用洗石用于爽体去垢。
还提到博石一次,博石即用石头做的棋子。以上这些石头都只能是人工加工而成的。我们知道磨刀石是古人必需的,当大洪水来临时,人们逃到山上避难,那么多人需要吃饭,时常需要磨菜刀。人们所携带的兵器主要是刀具也需要磨刀石。这些兵器是经常要使用的,一是用于捕猎,二是用于猛兽袭击时防身,三是用于族群之间的争斗。这些因素都需要打磨出大量的磨刀石。
当这些众多的古代先民因淹没高山的洪水罹难后,就会有蔚为壮观的磨刀石丢弃在山上。这些逃到山上的先民们,患病了需要箴砭治病,就有了砭石。闲时,人们需要音乐和下棋,就有了磬石和博石。洗澡时,自然就要用上洗石。
同时,《山经》中还30多次提到朱砂,十多次提到雄黄,这些都是发生大洪水时,前人丢下的。
这些山上众多的奇珍异宝是什么时候由什么人取走的,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因为这是当时的国家机密。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认为,当时大禹轰轰烈烈的治水运动可能只是一个幌子,更主要的目的就是收集这些前人留下的宝贝。
奇怪的是,在《山经》中一些山下的水中到处生长着许多奇奇怪怪的鱼。
在整个76处关于鱼的描述中,至少有35处关于怪鱼的描写。而我们现在在江水、河水或湖水中却看不到这些怪鱼。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当时所谓的“水”,实际上大部分都是海水。即使一些地势高一些的地方存在沟水或河水,但它们也与海水相连。一旦确定这些怪鱼是海鱼,我们就不会奇怪了。
因为海鱼大多长得奇形怪状的,而且海鱼的种类千千万万,要搞清楚是很难的。其中在《北山经》中提到的一种怪鱼,长着鱼的身子,狗的头,发出的声音像婴儿啼哭。这就是现在仍在海里生活着的海狗。
在《东次一经》提到的像牛的鱼,就是现在的海牛。
在《中山经》提到的一种飞鱼,形体与猪相似,这实际上就是海豚。
在《山经》中提到的蛟鱼次数比较多,蛟鱼外形像蛇,脖子很细,头很小,却有四肢脚,凶猛能吃人,实际上就是现在的沙鱼。
其中还提到一种旋龟,实际上就是现在的一种海龟。
从《山经》可以看出,在那时期山体周围的一些水中到处遍布着海洋生物,说明当时海侵的范围有多广。以至于《山经》在说明山与山之间的距离时,经常用“水行XX里”来修辞。如《东次三经》这样写道,“南水行八百里,曰岐山。”“南水行七百里,曰中父之山。”“东水行千里,曰中胡射之山。”这都说明当时中国东部还是汪洋一片,许多地区山与山之间没有陆路可通。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古人关于地势东南倾的说法。
除了鱼以外,在《东次二经》所述的余莪山中,还提到有一种野兽,叫犰狳,其形状像兔子,长着鸟的嘴、鹞鹰的眼睛和蛇一样的尾巴。它一看到人就狡猾地装死。这种兽是现在欧亚大陆没有的,是美洲特有的穴居动物,它有五个爪子,腿很短,耳朵竖着,全身覆盖着坚硬的鳞甲。一旦遇到危险,便将身体蜷曲起来,只露鳞甲在外,借以保护自已。
我认为犰狳这种动物,在大洪水前,估计算不上什么稀罕之物,只是大洪水后,这种动物存量很少,再加上人们的肆意捕杀,最后它们就在中国大地上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