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纹饰鉴定古玉龙纹演变夔龙

在文章文章古玉网格纹的鉴定中,有一位玉友私问我,馆藏有些玉龙为什么没有网格纹,进而探讨到如下图这件器物是什么龙,尖嘴龙,今天我们不研究工艺,我们聊聊纹饰,聊一聊什么是尖嘴龙。

四龙相组合而成

如上图所见,我们肉眼望去,初看这是一件由四条龙组成而成的器物,通过头的形态一眼便知,可是当我们仔细观察之时便会进一步发现,这是一件四龙双凤组合器物。

四龙双凤联环组合

如上图所见,首先我们从外围看,这是一件四龙(两平两尖龙),再细看,每个尖嘴龙相呼应的是一只勾嘴(鸟嘴)凤,凤有鬃羽,与平嘴龙身缠绕,而平嘴龙身也有鬃羽,与尖嘴龙缠绕,尖嘴龙又与凤嘴遥相呼应,如此形成无限循环之数,三,极也。

三为天数,视为乾道

三这个数字,在易经当中又代表乾坤的乾,乾,天也,坤,地也,古人相信,天圆地方,故祭天或佩戴玉璧,玉环,玉爰多见圆形态,古人制作一件玉器是极其考究,吉璧必祥,暗合周礼。

单足龙

这件器物太精美了,忍不住所以多讲了一点个人的观点,这里我们回到主题部分,这是什么龙,从古籍中记载,龙甘霖于兽,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独足者,夔也。龙与其合,诞生夔龙。

山海经(夔)原型

山海经第十四卷大荒东经中有记载,原文为“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七,周礼中代表无极),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只有一足,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译文:东海中有一座山,名叫流波山,这座山距离海岸有七千里远。山上有一种兽,它的形状与牛相似,长着苍色的身子,头上没有角,只有一条腿,它出入水中时,一定会有风雨相伴,这种兽发出的光像日月一明亮,它发出的声音像是打雷声,它的名字叫夔。

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在色为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注:“谓薄青色。”

黄帝得到它之后,用它的皮做鼓面,用雷兽身上的骨头来敲打这面鼓,鼓声能传到五百里之外,黄帝以此来震慑天下,按照山海经里对于夔的最早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夔,是一种浑身青色的牛,没有角,独腿,最早见于以其皮作战鼓,威贺四夷。

夔的进一步应用则进入青铜器之上,商周时期青铜期纹饰,端庄而古朴,而在商周时期夔则不再是单独出现于词汇,古籍记载则出现了“夔龙”,在《书.舜典》中有明文记载,“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孔传:"夔龙,二臣名。”

耶律楚材在《和人韵》也说到,得夔龙立廊庙,扶持尧舜济斯民。”,我们具体分析上面的两端话,"夔龙,二臣名。”这里说到,夔和龙是二位贤臣的名字,耶律楚材也说到,得到这两位贤臣立于廊庙之上,就可以扶持君王像尧舜一样济万民。

那么夔龙这两位到底是什么样的贤臣呢,让历代士族如此看重。具体历代看重到什么地步呢?梁辰鱼的《浣纱记·吴刎》记载到:“伯嚭那老贼呵!我一心认是济世夔龙,谁知你是蠹国鸱枭。”,这里记载了一句话,吴王夫差被勾践灭国之时,拔剑自刎之时感慨道,伯嚭你这个老贼啊,我一心以为你是那济世的贤臣,没想到你是个像猫头鹰一样的害虫,说完就自杀了,也从侧面说明了一点,你伯嚭如果是夔龙,我也不至于亡国自杀呀!

夔龙绘立于鼎,供养于宗庙之上

《书.舜典》“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孔传:"夔龙,二臣名,经舜典查证得出,夔龙:相传为虞舜二臣,夔为乐官,龙为谏官。指可以作为规范的礼乐制度,商周时期多以礼乐治天下。

而夔就如山海经中所说,为礼器的,震慑天下规范天下的正乐莫不是出于此,教化万民,而龙则为谏官,规范礼乐制度与天下子民以及君王言行,二者相合,则为庙堂之中正器,夔龙礼乐教化,刻于器,以礼乐治天下,在商周战汉时期,玉为士贵族及帝王专用之物,很多精品之上则出现了夔龙纹,夔龙纹,礼器之首,代表性纹饰。

玉透雕双夔龙纹佩

如上图所见,这是一件战国中器的年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的单足夔龙纹二臣佩,君子佩二臣,表明了己为贤明之君,愿受礼越和听取谏官之言,讲到这里,我相信,如果我们回到第一件器物的话,其社会秩序意义,历史文化底蕴讲超出了纹饰本身的精美。

文章讲到这里便告一段落,本篇文章我属于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如有不足之处需补充的请各位高贤不吝赐教共同延伸古玉文化,相学见长,今天既然讲到了周易乾坤,就与诸位同学以及玉友学者再简单的聊一聊什么是收藏与道的关系。

“收藏是人的一种行为,人们的行为作为道家的一种,感应宇宙与社会之气的行动与反应,便是收藏关于道的一种文化积累”这句话的具体细分为:感应又分为感与应的两部分组成,感是一种宏观上的对未来社会秩序与家族命运在宇宙之中运行的推测,而感觉的觉,便是称为有道者的觉悟,而应则是对于宏观推测上细节的落实与实施,这便称为道家的感觉,感应天气,社会之气,以及家族命运。

上面讲的很笼统,那么我与诸位讲我小时候在古籍上看到的一则故事,东汉时期,道家有一位折相师,为了消灾避难,将其全部家产分给了村舍邻居,并解释道:“吾门户殖财货日久,盈满之咎,道家所忌,今世将衰,子堕而无才,不仁而富,谓之不幸,墙隙裂而高,必崩于疾也。”说实话,小时候那会看到这段话,我很懵懂,我觉得作为一个父亲,居然把家里的钱全捐出去,只给孩子留一点点最基本生活的,有点太残忍了吧。

当我收藏古玉这么多年,一路走来,才慢慢能够体悟到东汉时期这位道者,作为一个道者眼界之高远,作为一个父亲,舐犊之情之浓郁,其实,这是一位悟道者对于家族未来命运的推算与感应,我们众所周知,我们所能掌握的财富往往都是我们对于社会认知的变现,即使凭运气凭传承下来的财富,也会因缺少对于社会的认知而失去,天道是公平的,他会直到你的认知与财富保持平衡为止,故天道忌巧。

道者眼光之长远非常人所能及,家中年年岁岁有积富,形成了家中有堆积如山的巨资,但是偏偏子堕落而又不仁义,常常与邻里间不和,这是家庭走向衰弱的一种迹象,道者感应到了家族财富对女子的成长造成了目中无人高高在上的影响,道者居世还可勉强维持,一旦道者离世,家中巨额的财富必然会成为招引祸害的弊端,不如早早除去一些,救济邻里,将自己与邻里持平,像修建花草一样,将家族子女高傲冷漠的枯枝剪掉,让其感受到清寒重新成长,回到道的平坦大道上面来,这件事我小时候初听不解,后来细细回味无穷,这是一种避祸的高超眼界与壮士断臂自救的强大魄力。

这里我为什么说收藏与道有关系,诸位和我认识较久的同仁应该知道,我一直倡导的便是以藏鉴学,你在收藏一件古玉艺术品的同时,我很希望诸位能够去研究这件古玉为何而诞生,其诞生的社会意义与历史底蕴,以完善你对于古玉整个历史价值完整的的圆环式的知识面,在家的过程中,你会教会孩子要注意轻拿轻放,不要莽撞的磕磕碰碰,你可以试着让孩子帮你去寻找一些你需要的关于古玉的资料,两个人可以有个互动的学习机会,文化的学习与沉淀就在这些不知不觉便会改变孩子对于社会的看法与对于自己未来的高度,随之而来的便可塑造家族的发展框架,历史责任感,担当,与历史道德感,那么你在收藏的过程中确实会花去你一些财富,但是这个财富并非丢掉扔掉了,而是交换了一件具有浓缩财富,增值,文化底蕴,教化作用书本式器物,你买的不是一件古董,当你越加深入以后,你会发现,你收藏的是一本包含万象的古书。

其实我们对于子女的教育也要明白一件事,财富只是陪伴孩子成长与未来发展的一种垫脚石模样的存在,而非说财富像米仓一样,把孩子放在里面任由其蚕食,若如此,家族难继三代有温饱,对于孩子的教育更应该侧重于文化底蕴,道德观念,待人接物,宏观感应,培养其魄力,决断力,忍耐力,社会担当等,让其将来成为为凌驾于物质之上,而非米仓里的鼹鼠,因为鼹鼠的朋友将来必须是鼹鼠,这一点诸君细思量,物质财富的累积基于人类认知与精神能力的变现,却鲜有人思考物质是否变现认知与精神文化,什么是道,道便是自然向上,天道忌惰,天道忌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