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山海经 >> 山海经版本 >> 对联第1讲

对联第1讲

北京荨麻疹医院哪个好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10490515.html

第1讲

对联的起源与分类(1)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产生于民间,历史悠久,逐渐发展日趋规范。但是,对联从产生到发展犹如野草般虽无人经管却蓬勃蔓延,因此,关于对联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这里我们介绍几种普遍的、大家都比较认同的观点。

1、桃符说

对联,又称为楹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说到桃符,就要先说到两个神仙,这是汉族人信奉的神仙,他们分别是神荼、郁垒(音shēnshū、yùlǜ)。《山海经》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跟以上这段话类似的一个故事是:据《山海经》记载,在很多年以前,曾经有一座鬼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上百只鬼出没,而且还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在外面作恶的鬼都要赶回鬼城。神荼、郁垒两兄弟神通广大,善于降鬼。他们严格限制鬼的活动,每年岁尾站在一株大树下检阅百鬼,见有害人的凶鬼,就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芒苇绳”将它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为民除害。但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的平安。于是黄帝向全国宣布了一道命令,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垒像,除夕那天悬挂门前。同时,在大门上端悬挂苇索,二门上要画一只虎,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就直接在桃木上画两个神像。有的更简单,直接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于除夕下午挂在门两旁,以压邪祛鬼,这就是最初的桃符。《大中华楹联菁华·序言》说:“楹联始自桃符。”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账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

为什么会信桃符呢?在远古时期,生产力不发达,农业生产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季节和天气的变化,以及地理条件的影响。日夜交替,四季更换,风、雨、雷、电时有发生,这都是古人感到迷惑不解的现象。于是他们就想象是由神灵操纵着这一切,因此产生了对日、月、星辰及风、雨、雷、电等天体、天象的崇拜。这样就有了鬼神说,这种鬼神说一直经历了很多很多的朝代,一直影响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前面说的桃符说中这个鬼经过的地方就是传说中的鬼门关,这就是鬼门关的来历。宋代以后,神荼、郁垒被奉为门神。

讲两个关于门神的典故。

1)相传唐太宗身体不太好,寝宫门外有恶鬼夜魅号叫,六院三宫,夜无宁日。于是太宗将全部情况告诉众大臣,秦叔宝上奏说:“臣平生杀人如摧枯,积尸如聚蚁,何惧小鬼乎!愿同敬德戎装以伺。”太宗准奏,夜晚让二人立于宫门两侧,一夜果然平安无事。太宗嘉奖二人后,觉得整夜让二人守于宫门,实在辛苦,于是命画工画二人像,全装怒发,手执玉斧,腰带弓箭,一如平时,悬挂在两扇宫门上,从此恶鬼夜魅得以平息。直到元代人们才沿袭这种做法,奉二人为门神。

2)据《补笔谈》卷三、《天中记》卷四、《历代神仙通鉴》卷一四等书记载,钟馗(kuí)原来是陕西终南山人,少时即才华出众,唐武德(—年)中赴长安参加武举考试,仅因为相貌丑陋没有中举,于是恼羞成怒撞死在殿阶上,唐高祖听说后特别赐给红官袍予以安葬。后来唐玄宗偶患脾病,请了许多医生救治,效果不佳,宫廷上上下下都很着急。一天晚上唐玄宗睡着后,忽然梦见一小鬼偷窃宫中财物沿着殿墙边逃跑,唐玄宗急忙喊叫捉拿,只见一位相貌魁伟的大丈夫跑上殿来,捉住小鬼,刳(kū)目而吃之。玄宗问他是什么人时,他回答说是“武举不中进士钟馗”。唐玄宗醒来后,第二天病就好了,于是请来画匠吴道子将钟馗的像画了下来,所画之像与玄宗梦中所见一模一样,玄宗大悦,将之挂于宫门之上,作为门神。后来道教吸收了这种信仰,常将钟馗视作祛恶逐鬼的判官,于是钟馗便成了道教驱鬼捉鬼的神将。此外,钟馗在民间亦广为流传,民间流传有钟馗嫁妹、钟馗捉鬼、钟馗夜猎的故事。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恕不一一列举。

2、春联说

一直到五代时期,人们才开始在桃木板上写两句祈祷吉祥的句子,替代二神画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但当时并不叫“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大家熟悉的王安石《元日》诗为证;“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tóng)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值得一提的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此联为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所载,该遗书记录了12副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三阳”:古时候,冬至为一阳生,阴历十二月(腊月)为二阳生,立春时节为三阳生。这里,三阳,也就是立春;始布:就是阳光普照。三阳始布--立春后阳光普照。四序:指春、夏、秋、冬四季,春为四季之首。初开:春风吹又生了,万物开始复苏。“始布”、“初开”,是表达萌发新生的希望,有未来、有奔头,是祈福纳祥的吉利话。此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公元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年。

真正的春联的出现则是在明代,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3、演化说

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人们从骈文和诗词歌赋中摘取自然成对的对偶佳句,题于壁、楹柱、书斋、桃符等物之上,就成了楹联;人们以口头语句相对,也是对联功用。这里强调一下诗赋中的偶句只是为对联的形成做了文学手段的奠基,对联是在对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诗赋偶句和对联的区别还很大,后面的课程会讲到。只有当对仗句具有原创性,且作为独立文本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关于对联起源之争对实战并无多大意义,这里仅仅让大家粗略了解一下。本朝以前未被国家定位,因此,没有专门文献记载。后世探求源流乃至于联律之争也属必然。值得高兴的是楹联发展到公元年(次年修订),中国楹联学会出台了一部纲领性的文献:《联律通则》,为我们圆楹联的中国梦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指南。

在此说明:本课程的编排,就是依据《联律通则》的规定,结合自己的对联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虽是挂一漏万,尚期抛砖引玉,与大家一起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二、对联的分类(1)

分类标准不同,就有多种分法,简单介绍几种。

1、按内容分:

1)写景状物类

山水名胜之地,写景状物居多。如镇江焦山自然庵风光秀丽,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为之题联云:

山光扑面经新雨,

江水回头为晚潮。

谈起此联,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康熙末年,板桥而立之年,家中蒙遭不幸,父亲病故,卖书葬父,负债累累。板桥为躲债遂逃至焦山别峰庵一同乡和尚处暂住。一日,他见一游玩的文人在自然庵口吟“山光扑面经新雨”,接不起下联。板桥即上前拜见,原来此人即候补知州马曰官,曰官与其弟曰璐,人称“扬州二马”,以好客风雅闻名于江淮,马即向其求下句,板桥道:不才已得“江水回头欲晚潮”七字,不知先生以为如何?马大喜。翌日亲自拜谢板桥,邀其住到松寥阁,整日论诗谈文。但板桥终日愁容不解,曰官得知原因,未过几日,数百两纹银便送到板桥家中,解了板桥之围。后来板桥推敲原句再三,略易数字,为焦山自然庵重书了这副对联。

分析一下这副联的艺术特色:此联写了江边凭眺所见之景,正是用自然之笔写人间仙境,通过将“山”与“江”拟人化,以“扑面”写雨后的“山光”,纵目远望,经过新雨的洗涤,秀美的山光迎面扑来;用“回头”称上涨的“晚潮”,俯视江中,由于晚潮的浸灌,江水缓缓向西倒流。

“山光”对“江水”,都是名词,描写自然界的名词,也都是偏正结构。“扑面”对“回头”,都是动宾结构。“经”对“为”,动词。“经”,“经过”的意思(这么秀美的山光迎面扑来,是经过了新雨的洗涤)。“为”,“是”的意思,表示肯定。晚潮是因为江水回头(倒灌)。“新雨”对“晚潮”,偏正结构。所以说,这副对联不光有描写,还有分析,除给我们新鲜秀活的美的享受外,还揭示了自然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山色秀美,由于新雨,江水倒流,成就了晚潮。融景、情、理于一身,让人回味无穷。这副对联是写景状物类的。

2)言志抒怀类。

言志抒怀:就是写人的高洁品质、高尚的情操,以及人们对这种品质情操的追求、赞美,换而言之,即借物言志。

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在他们讲学的东林书院用一副对联表达他们忧国忧民的心情: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写在无锡东林书院的一幅对联,表现的是读书人既认真读书,又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想恰恰是一个反对。

这联的背景是由于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的腐化,一部分在朝官吏、在野的地主士绅及其知识分子等指责朝政腐败,要求改革。但封建社会的顽固本性当然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乎,顾宪成、高攀龙等一批敢于直谏的官吏纷纷被贬回乡。但他们并未消极隐居,仍“志在世道”,以国家兴亡为重。万历三十二年(),由顾宪成、允成兄弟倡议,修复东林书院,偕同高攀龙等聚众讲学,并把读书、讲学和关心国事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就是他们读书讲学而不忘国家安危的真实写照。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以东林书院为主体的东林学派,就在读书、讲学、救国的呼声中诞生了。读这副经典对联,让人不得不感叹于它的大气与魄力。很多有识之士把这副对联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来勉励自己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现在这副对联就悬挂在东林书院内,受到往来游客的观瞻。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风声雨声,不仅仅是自然现象,更深的含义,是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呼唤,以及百姓不堪重负所发出的呐喊声,声声如泣如诉。

下联则有齐国治天下的雄心壮志,倡议读书不忘救国。告诫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

艺术特色:叠字的运用,揭示了朝廷的腐败,渲染了关心国家大事是迫在眉睫的事了。

再如,周恩来早年撰写的一副自题联:

与有胆肝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有肝胆人”,指的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格高尚的人。与这样的人共事,彼此赤诚相待、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终成大事。下联用典,暗用了明人鹿善继的名言“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读书有字,做事无字。在无字中,也就是在社会实践中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无字句处”,指的是日常生活。“无字句处”,要在“无字句”的地方,也努力读出“有字句”的内容来。在这句话中,“读书”已经引申为“学习”的涵义。“从无字句处读书”,应该是在实践中将书本上的知识消化、吸收、提高的一个过程。这幅对联,体现出他的伟大人格和善于观察、善于研究的优良工作作风。

启示:(从这副对联我们受到什么启发)“从无字句处读书”,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有字有句的好书都已经没有多少人读了,“从无字句处读书”的人有多少呢?告诫我们不能碌碌无为而苟活余生。

以上两联是言志抒怀类。

3)写人叙事类

下面这副对联是赞扬诸葛亮的,是清人顾嘉衡在无奈之下写下的。对诸葛亮早年隐居之处,历史上发生激烈的争论,湖北人说是在襄阳隆中,河南人说是在南阳卧龙岗。到了清代,襄阳进士顾嘉衡被任命为南阳知府,襄阳、南阳人都要他对此明确表态。这是个两为其难的棘手事情,家乡要回,地方官要当,一语不慎,不是得罪了这边,就是得罪了那边,而得罪哪边都吃不消。左右为难中,来个“和稀泥”,在南阳武侯祠为此题联一副: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要大家不再分南阳襄阳,从而缓解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上联赞美诸葛亮,一心为朝廷,并不分君主是贤明的刘备还是昏庸的阿斗。下联的意思:诸葛亮名垂千古,为天下传诵赞扬,又何必分辨他是襄阳人、还是南阳人呢?通过此联,道出了他的无奈,也显示了他的聪明。

六难三灾,打造成钢筋铁骨;

千辛万苦,拓开了伟业宏图。(村夫题小平)

上联说他虽然经历了种种磨难,依然铁骨铮铮。下联说再苦再难,也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宏伟壮丽(直叙他的业绩)。

对联背景:这幅对联的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数字的运用,强调的是深度,多次的大灾大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了的。这里,数字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邓小平几起几落,经历了很多磨难,造就了铮铮铁骨,哪怕是再苦再难,也要把祖国建设得宏伟壮丽。这副对联是写人叙事类。

4)生活实用类

现实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的,如:

(1)春联

大道扬鞭驰骏马,

高天奋翅搏雄鹰。

上联:在宽阔的道路上扬鞭策马,骏马奔驰。下联:天高地远,在蓝天上展翅翱翔,放飞希望,放飞梦想。

艺术特色:字面意思是写骏马奔腾,雄鹰展翅,但其实是希望人能像骏马和雄鹰一样,奋力拼搏,在希望的田野上,放飞梦想。

(2)贺联

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寿诞)

在我国,人们常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颂语来给老年人祝寿。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东海之水自然长流不息,比喻老人的福气连绵不断。那么,南山是指哪里?原来南山指的是山东省青州市风景幽美的云门山,因该山在城南,故称之为“南山”。云门山不很高,但风景优美,古迹较多,山顶有云窟和云门洞,洞穿南北,洞下崖壁陡峭,绝壁上刻有巨大的“寿”字。刻字是明代嘉靖年间(-)衡望府的周全所书,距今已经有多年。“寿”字高达7.5米宽3.7米,高大宏伟,气势磅礴,天下罕见。单是下面的“寸”字就高达3米多。从古“寿”到今有“青州府里,人无寸高”之说,人站在“寿”字下面昂首仰望“寿”高入云。“寿比南山”或“南山之寿”之说便由此而来。

相思豆结欢心果,

连理枝开幸福花。(喜联)

欢心果是目的,相思豆就是红豆,是传达爱情的植物。“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的这首诗,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意是红豆生长在南方,春天来的时候它会发芽生长。希望你可以多采一些,因为它是思念的象征。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是以红豆来寄托相思。相爱的人也用它来当作信物来相互赠送。下联也涉及到一首古诗,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从植物的角度来说就是两个枝条长在了一起,拟人表示夫妻恩爱,是我国古代文人歌颂忠贞不渝爱情的著名诗句,古往今来,人们都将比翼鸟、连理枝作为恩爱夫妻的最好比喻。

燕贺新巢双栖画栋,

莺迁乔木百啭上林。(乔迁)

这幅联的特色也是拟人。“莺迁乔木”出自《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嘤为鸟鸣声。自唐以来,常以嘤鸣出谷之鸟为黄莺,故以“莺迁乔木”指迁居到美好的居所,常用于登第或为升擢(zhuō)、迁居的颂词。燕子、黄莺把乔迁之喜赋予言表。

凤毛征国瑞,

熊梦兆家祥。(生子)

凤毛麟角,凤毛是凤凰的羽毛,比喻珍贵稀少之物,也比喻人子孙有才似其父辈者。熊梦:指贤才得遇。征,兆:事先显露的迹象。比喻孩子虽小,但已经显露出前途无量的迹象来了,将来定能成国家栋梁之才,难得遇到的贤才。

火火红红红火火,

陶陶醉醉醉陶陶。(村夫赠烧烤店开业)

上联,烧烤要用木炭,烧烤的人,脸庞也是红红的,红火寓意生意红火。下联,因为生意好,大家都很陶醉,叠字的运用不仅让大家看到了外表,还看到了内在的意义。

(3)挽联

略识之无,也不算白来一趟;

相交肝胆,料当能大哭三天。(村夫自挽联)

在哀挽联中,自清代起又出现了自挽联。自挽联多属文人游戏之作,或叹身世之悲凉,或叹世态之苦寒,或情痴今世,或神往来生,不一而足,多突出一个“戏”字。由此可见作者旷达、风趣、从容不迫,表现了其人视死如归的乐观心态。

略识之无:自谦的态度。

肝胆相交:比喻对人忠诚,以真心相待。

上联:我虽没有学识,也没有什么胸怀大略,但我看到了有雄才大略之人,不白活一回。下联:肝胆相照的人,在我走后,会恸心大哭的。

把死看作是一次远游,这样的人是不多的。晚清文人杨绍基在临终前写过这样一副自挽联:

枉读十年书,叹今朝黄土埋文,当日悔抽人似茧;

休灰千里志,待再世青云得路,那时豪吐气如虹。

上联叹人生短促,读书枉费。下联笔锋一转,寄予再世,其中饱含酸甜苦辣之情。个中之味,读者从字里行间定会咀嚼一二。

再看一副自挽联:

我愧无能,册载功夫,可谓谣焉,终难活贫者病根,富家钱癖;

人死何知,五尺棺木,亦云足矣,更毋须经忏损产,苫块伤身。(苫,shān)

联语带一腔正气,为不能治好世间贫富之病而成为憾事。下联嘱其家人丧事从简,莫劳命伤财,颇有进步思想,仁者之心,跃然纸上。

再看一联:

慨此日骑鲸西去,七尺躯萎残荒草,满腔血洒向空林,问谁来歌骚歌曲,鼓琵琶井畔,挂宝剑枝头,凭吊松楸魂魄,愤激千秋,纵令黄土埋予,应呼雄鬼;

倘他年化鹤东归,一瓣香祝完本性,十个月显出金身,愿从此为樵为渔,访鹿友山中,订鸥盟水上,销磨锦绣心肠,逍遥半世,惟恐苍天厄我,再作劳人。

本联乃清末著名湘君将领,后为洋务及湘君首领左宗棠将军的一副自挽联,是清代名臣、名将,一生战功赫赫。在其27岁之时,因重病不起,乃作此联自挽,从联语可以看出,左宗棠自年轻之时就满怀壮志、一身豁达。

上联为作者想像自己死后之情景,大意为:感慨有朝一日死去,七尺身躯埋进荒草丛中,满腔热血只能洒向空旷的林野。有谁来为我唱挽歌,有谁到我坟畔鼓琴、挂剑枝头,祭奠我的魂魄,甚至千百年后还有谁来墓地凭吊,为我之事迹而愤发激励?纵然黄土掩埋了我,也应呼我为雄鬼。

这里“骑鲸”,应是指仙逝。“歌蒿歌薤”,指古时的两首挽歌《蒿里》和《薤露》。“豉琵琶冢畔”,典出《世说.新语伤逝》中颜彦先死后好友张翰在他灵前鼓琴祭奠事。“挂宝剑枝头”,典出《新序.节士》延陵季子挂剑于冢旁树上以慰故友事。“松楸”,墓地上种的树木,借指墓地。

下联作者据转世传说,想像来世之生活道路,表示对山水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污浊生活的厌恶。大意为:倘若他年能再转世,一炷香祝愿还我本性,十个月现出我的全身。我愿从此做樵子渔夫,在山中与麋鹿为友,在水边与鸥鸟作伴,以翰墨文章来消磨时光,逍遥自在地生活半世。但只怕苍天不遂人意,又要我做那劳劳碌碌之人。

“化鹤东归”,典出《搜神后记》,辽东人丁令威在灵虚山学道成仙后化鹤归辽。这里指重新来到人世。“一瓣香”,犹言一炷香,表示虔诚。“金身”,指佛或佛像,这里借指人形。“访鹿友山中,订鸥盟水上”就是纵情山水,过隐居生活。“访鹿友山中”出自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云:“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订鸥盟水上”讲的是源于《列子集释》里“鸥盟”的典故。“锦绣心肠”,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4)赠联

各勉日新志,

共证岁寒心。(蔡元培赠北大毕业生)

本联语言质朴,含义深刻,是蔡元培先生为北大毕业生题,镌刻在赠送毕业生的铜尺上。上联“日新”语出《礼记·大学》“日日新,又日新”,意在勉励毕业生离校后奋斗不息,不断求新。下联“岁寒”出自《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暗示世道纷乱,社会黑暗,更须保持松柏坚贞之节,在艰苦环境中经得起考验,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栋梁之材,而他自己就是霜雪风雨中傲然挺立的松柏,有所作为。此联不事雕琢,朴实自然,读来亲切,耐人寻味,充分表现了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对青年一代的关怀与期望,体现了教育家严于律已的高尚品格和平等待人的长者风范。

(5)行业联

欲知千古事,

须读五车书。(书店)

这样的联多少有些广告的性质,想要知道自古以来的历史就需要读很多的书,五车书不是具体的数字,表示很多,很有学问。这个是不难理解的。

虽为毫发生意,

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

虽然是小生意,却是很好的功夫,这是一层含义,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头发就是长在头顶上,这是真正的意思。广告词中不见“理发”二字,却紧扣理发之事,一语双关,所以,这联的意思是双关的。

南岳衡山祝融峰畔有家旅社,不知哪位文人写了副对联:

来吧,来吧,都道是此间乐;

轻点,轻点,莫惊了天上人。(旅店)

此联虽为家乡俗语所成,但其中却包含了两典故。上联暗用三国蜀后主刘禅的话:“此间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指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奂封他一个有名无实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下联连用两个“轻点”,摹绘主人对游客的提醒,更为传神,不禁使人联想起诗人李白《夜宿山寺》诗意:“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语音朴素,逼真,出神入化。“不敢”写出了李白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李白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这里,酒店老板借指酒楼所在的南天门之高之险峻。由此可见,此联化用了两个典故。上联用典来夸自己的店好,下联用典来说自己店的位置很高。

以上是生活实用类的对联。

本讲提纲:

一、对联的起源

二、对联的分类(1)

第1讲作业:

学号:姓名:

一、基础理论部分:

1、对联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2、按照内容来分,对联有几类?

二、实际运用题:

1、课外收集婚联、寿联、贺联各2副。

2、每日一联,背诵名联前10首,请默写其中任意两联。

3、试对下面两联:

单号

出句:耕耘诗土学蚯蚓(村夫)

出句:一片流云寻盛景(村夫)

双号

出句:钟声几杵穿林樾(村夫)

出句:春风到处多知己(村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