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玉玉聊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干指十天
干指十天又称作天干、十母日千,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指十工支,又称作地文、十二子,;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成亥。干支按照顺序两两相配,至六十循环一周,称为一个甲子。因其为插花相配,故又称花甲子,简称花甲,相传为黄帝时的大桡所创制。
《五行大义>:“支干者因五行而立之。昔轩辕之时,大桡之所制也。”早在殷商时代,便已用千支纪日,但把它命名为千支,则是后起的事情。
《五行大义》著作节选秦汉史籍中记载了对千支的认识和传说。把千支称为甲子,形容它们为母子相生。千支的命名来自斡枝,即以树木枝干纵横交错的状态来形容千支相配。后省作千支,逐渐成为抽象的符号而带上了神秘色彩。至于千支的数字为什么是十和十二,至今还没有弄清楚,只有种种猜测。十干可能与十个太阳的传说有关?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述了帝俊(帝喾)之妻羲和生了十个太阳“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十个太阳轮流值日。它们值日一周就是十天,称作一旬,旬即循意,循环往复,以此为阶段来记日,分别以十干命之。选择十为一旬之数,与十进位制有关。十二支可能是用来描述月亮运行周期的。月亮每月的盈虚变化,古人却想象成一个月亮消失了,另一个新月亮又产生了。
山海经异兽录画像月亮也像太阳一样轮流值宿,阴历一年有十二个朔望月,正是天上的十二个月亮轮流值宿的周期,并用十二支分别来命名。日为太阳,月为太阴,阴阳相配,亦即干支相配,而产生六十甲子。最近几年,有些天文工作者认为干和支大约都与月名有关。十二支就是东夷民族的十二月名,十干就是西羌民族的十个月名,每个字都与所代表的相应月的物候有关。
商民族入主中原以后,便将两种文化融合起来形成千支,用以纪日,以后才成为排列顺序的抽象符号。干支在我国历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早在殷商时代便采用于支纪日,后发展为纪月、纪年。千支纪日已有数千年历史,纪年也有两千年历史。现在农历仍用千支纪年,所以在人们生活中仍保留“花甲之年”、“年过六旬(一个甲子中有六个旬日)”的说法。
干支纪日法干支主要是用来纪日纪年,一日一个千支名号,一年一个千支名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使用,从不间断。中国的历史虽然很长,历法也屡经变化,但只要顺着千支往上推,历史年份和日期便清清楚楚,有条不紊。即使传写有误,也可用干支来订正。如此外,干支还可用来表示方位、等第。次序,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我们在阅读古书时,看到的年、日都是千支,这对于我们使用公历纪年的现代人来说,还是弄不清究竟是哪一天、哪一年。因此,必须借助于工具书,把千支纪年、纪日换算成公历的年日,推算阴阳历日期的专着主要有《二十史朔闰表》、《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
纪日作为时间单位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条件下,人们缺乏照明手段,生产和绝大部分社会生活活动都在白天进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们自然地便把“日出”作为一天的开始,“日入”作为一天的结束,所以叫“一日”。至于夜晚,主要是休息,这段时间是不会被人们注意的。只有发明了火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夜晚也有了社会活动,人们才注意到夜晚的时间,便把一日一夜合在一起仍然叫做“一日”。
《二十史朔闰表》著作节选关于一日的起始时间,最初是以日出(平旦)为一日的开始和前的结束,或者是以黄昏作为日期分界标志。大约从战国时期开始,采用夜半作为日期分界标志。从西汉太初历制定以后,都以夜半作为分日标志,成为定式。
纪日是记载日子的方法。在未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人们大概是在某个地方划道道,如在墙上或竹片上。发明了绳子以后,便用结绳的办法纪日,亦即《易》所谓“上古结绳而治”。直到解放前,我国有些兄弟民族还保留这种原始的记日方法。如独龙族用结绳法,佤族则用刻竹法。虽然原始,却很简便。
上古结绳而治农历中的某些节令往往用天干。古代历法中的伏日,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也有单用地支的。如古代的上已节,原在夏历三月止旬的巳日(后改在三月三日),旬日制一个月分为三个部分,十日为一旬,即上旬、中旬、下旬。大月三十天,正好每旬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下旬只有九天。有人认为天干最初是附属于旬的,小月二十九天,则以壬为最后一天,翌日仍由甲开始,是不连续的,现令已被否定。后来人们连续用它,已和旬日原意无关了。
纪年
年和岁就词汇意义来说,混用时则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尔雅》说:“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年,唐虞日载。”但是,从历法的角度来说,年和岁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殷虚甲骨文碑林年,是个会意字,金文中的写法。上边是个穗子向左下垂的禾字,下面是个面朝左,臂向下斜伸的人字,表明庄稼丰收了,割下来捆在一起,顶在头上搬回家去。所以年的本义为丰收之意,古人称丰收为“大有之年”。北京天坛的祈年殿每,年王月初一,皇帝亲自到这里来拜天,希望一年收成好。庄稼丰收了,要过一个丰收的节,这个节日就叫做年。
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和年号纪年。从殷虚甲骨卜辞中就能见到“惟王几祀”的记载,可知殷商以前,中国就已经采用了这种纪年方法了。以后虽然不断改朝换代,但用帝王纪年的习惯不变,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废除帝王纪年。每个皇帝从他当上皇帝的第二年起(也有少数从即位当年起实行纪年的)开始实行其纪年。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文化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