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海经之大荒北经的几点解读

《大荒北经》的述图顺序是由东北方位到西北方位,而《大荒东经》的述图顺序是由东南方位到东北方位,两篇在东北方位有重叠和交叉,有的记载在《大荒北经》里,有的记载在《大荒东经》里。

《大荒北经》存在明显的错简和脱文的情况,已经很难恢复原来的顺序,但其大致顺序还是对的,先讲东方方位,后讲西北方位。

1,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爰有久、文贝、离俞、鸾鸟、皇鸟、大物、小物。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璿、瑰、瑶、碧,皆出卫于山。2,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3,有胡不与之国,烈姓,黍食。4,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蜚蛭,四翼。有虫,兽身蛇身,名曰琴虫。5,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厘姓,黍食。有大青蛇,黄头,食麈。6,有榆山。7,有鲧攻程州之山。8,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有先民之山。有盘木千里。9,有叔歜国,颛顼之子,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有黑虫如熊状,名曰猎猎。10,有北齐之国,姜姓,使虎、豹、熊、罴。11,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12,有阳山者。有顺山者,顺水出焉。有始州之国,有丹山。13,有大泽方千里,群鸟所解。14,有毛民之国,依姓,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修杀绰人。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15,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16,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彊。17,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又有神,衔蛇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彊良。18,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19,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20,又有无肠国,是任姓。无继子,食鱼。21,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22,有岳之山,寻竹生焉。23,大荒之中,有名山曰不句,海水入焉。24,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25,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26,有人方食鱼,名曰深目民之国,盼姓,食鱼。27,有钟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献。28,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29,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30,有赤兽,马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31,有山名曰齐州之山、君山、山、鲜野山、鱼山。32,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33,有继无民,继无民任姓,无骨子,食气、鱼。34,西北海外,流沙之东,有国曰中,颛顼之子。35,有国名曰赖丘。36,有犬戎国,有人,人面兽身,名曰犬戎。37,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釐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38,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洞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39,有牛黎之国。有人无骨,儋耳之子。40,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

解读如下:

颛顼与九嫔之葬

“东北海之外”设定的是大的方位,接下来讲的其实是“大荒之中”,《山海经·大荒经》里的“大荒”指的是大平原,此处的“大荒”对应的是华北平原。而颛顼与九嫔之葬的具体位置是“河水之间”。

这里的“河”指的是古黄河,古黄河的下游河道相比现在的黄河要靠北一些,入海口在今天津境内。“河水之间”当然不是黄河里,而是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间部位,应该就是《左传》记载的帝丘。

“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的“丘”应该就是“帝丘”,“帝俊竹林”涉及到的是帝俊信仰的扩张,也就是说,在颛顼之后的某个时间里,“帝丘”被一支信仰帝俊的族群占据。

“帝丘”应该在今天的河南濮阳境内。

鲧与程州之山

“有鲧攻程州之山”,此句很可能是后半段的内容,错放在了前面,程州之山很可能在西北,此句关系到鲧治水,同《大荒西经》里的“有禹攻共工国山”同样用法。

夸父之死

《山海经》里的夸父有两种死法,《大荒北经》和《大荒东经》记载的夸父都是被应龙杀死,而《海外北经》里记载的夸父是“道渴而死”,我们常听的神话《夸父逐日》取材于《海外北经》。

《海外北经》显然是晚出的,已经由历史和传说演变为神话,顺便说一下,《山海经》里的《海外四经》基本上就是以《大荒经》为蓝本进行的发挥和神话,其言多荒诞,而《大荒经》应该是述图而作。

毛民与苗民

毛民不是苗民,《大荒北经》同时记载了“毛民”和“苗民”,毛民在东北方位,苗民在西北方位,毛民依姓,苗民釐姓,属于不同的两个部族。

毛民被禹的后裔驱逐,显然是夏代的事情,而“苗民”是颛顼之后,与之相关的事件发生在上古。

禹和相繇

《海外北经》称“相繇”为“相柳”,《海外北经》是对《大荒北经》的解读,这其实是巫觋视角的大禹治水,相繇相当于大禹治水的阻碍,也就是洪水的人格化,“洪水”听命于水神共工,即:“共工臣名曰相繇”。

姜姓北齐

“齐”的起源很早,在周代之前,就已经有“齐”了,关于“齐”,《左传》有过论述: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大公因之。

“大公”即是吕尚,在此之前的主人分别是:爽鸠氏、季荝、逢伯陵、蒲姑氏。在这四个有代表性的主人中,仅有一个姜姓之国,即逢伯陵,《大荒经》讲的都是夏代至上古的传说,最晚的事件是成汤伐夏桀,所以这个“北齐之国”应该是夏代的,甚至更早。

黄帝与犬戎

《大荒北经》载犬戎是黄帝之后,这个是可信的,黄帝后裔有多支,留在西北的既有犬戎,犬戎与西周之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群体。

颛顼的后裔

颛顼的后裔很多,《山海经》共记载了八位,这八位分布于东、南、西、北,反映的其实是颛顼的广域统治,颛顼所建立的王权体系持续了数百年,高辛氏、陶唐氏延续了这个体系,但很可能毁于大洪水,考古学上体现的是龙山文化的终结。

田祖叔均

《山海经》里有两个叔均,一个是后稷的亲族;一个是帝舜之子。被尊为田祖的这位是后稷的亲族,他们是姬姓的祖先,在《大荒经》里被称之为“西周之国”,也就是说,姬姓周国在夏代就已经存在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