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南山经,包括南山一经、南次二经和南次三经。
南山一经中的鹊山山系,从招摇山到箕尾山,共记录了十座山,每座山的山神都是龙头鸟身。人们祭祀山神的时候,是把带毛的动物以及一块玉璋埋入地下,用白茅作为草席铺在山神的脚下,用糯米作为祭祀的精米。
而南次二经中总共记录了十七座山,这些山以柜山为起始,漆吴山为终结,全长七千两百里,十七座山里都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有趣的是,这十七座山的山神,都是龙身鸟头,与南山一经中的山神们完全不是一回事。
既然是山神,应该都很威武,龙首鸟身也好,鸟首龙身也罢,它们都是镇山之神,是需要祭祀的。
南山一经和南次二经中祭祀山神的仪式大体都差不多。都是把带毛的动物和一块玉埋入地下,用糯米作为祭祀的精米。
所不同的是,祭祀龙首鸟身的山神时,埋入地下的是玉璋,而祭祀鸟首龙身的山神时,埋入地下的是一块璧。
这玉璋和璧有什么区别呢?
这玉璋和璧都是由玉石雕刻而成,只是玉璋呈扁平长方体形状,它的一端像刀一样斜刃,也有叉形刃的,另一端开有穿孔,可以穿挂绳。
关于玉璋的形状,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半圭为璋。”意思是说,玉璋是玉圭从上端尖锋处垂直切下的一半,这与出土遗物及古籍和古碑刻纹图中所称为“璋”者也是符合的。
百度百科中说,最早的玉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璋也是古代天子巡狩的时候祭祀山川的器物。祭祀大山川的时候用大璋,祭祀中山川的时候用中璋,祭祀小山川的时候用边璋。所祭的如果是山,礼毕就将玉璋埋在地下,如果是川,礼毕就将璋投到河里。
这种祭祀方式与《山海经》中记载的方式是一致的。
而璧是玉质环状物,凡半径是空半径的三倍的环状玉器称为璧。也是一种用于祭祀的物品。
至于为什么祭祀两种山神时埋在地下的玉的形状不一样,我不得而知。想必也与地方风俗有关吧。或者说,南次二经中记录的这些地方,人们喜欢把玉雕刻成璧的,而南次一经中的记载的那些地方的人们,喜欢将玉雕刻成玉璋吧。
那南次三经中记载的山神长什么样呢?人们又是如何祭祀它的呢?
南次三经中记载了从天虞山到南禺山共十四座山,每座山的山神都是龙身人面,人们在祭祀山神的时候,用糯米作祭祀用的精米,再也杀一条白色的狗来祈祷。
书中没有记录人们在祈祷结束后,是不是也将这只狗埋入了地下,或者剥皮开肚,架锅烧火给煮了分着吃掉。
因为我见过建筑工程在开工时,工地上都会牵来一头羊,然后由工头杀了进行祈祷,最后剥皮扒肚,煮了分给工人们吃了。
南山经中的三个山系,共四十一座山,有三种山神镇守着。它们各自长相不一,龙首鸟身、鸟首龙身,还有龙身人面,各俱特色,各司其职,接受着各自不同的祭祀,想想也很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