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杨汉明(本报记者陈甘乐摄)
杨汉明粽编巫傩面具作品(本报记者陈甘乐摄)
金秋十月,色彩斑斓,阳光灿烂。
黔阳古城防洪堤大道,一边是古色古香、青砖瓦舍,绿树相拥的古城,一边是江水漫盈、黄绿相间、氤氤氲氲的山田。
距“中正门”古巷不远的“然翔园民俗博物馆”,文化氛围浓厚:以中国巫傩文化十大四目神为主题,辅以大型梅花根雕为陪衬的“香魂厅”;供文人墨客挥毫抚琴的“骚客厅”;崇尚自然、展示民族服装、民族特色的“长寿厅”;展示中国文化艺术大家吴冠中、高占祥亲笔书画作品,综合中国传统文化诸似食神、味神、橱神、字神(文字始祖)的有缘厅和正在建设的棕编影视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场所的“讲习厅”……让人耳目一新。
从华夏文明到现代文化艺术,杨汉明全身心投入棕编巫傩面具,整整追逐了几千年时光。
杨汉明年出生于新晃天井寨,10岁时跟父亲学习传统棕绳编面具与棕丝镶嵌画;年腊月24因家中大火背井离乡,带上从火灾中抢救出来的傩戏《搭桥戏本》《傩公礼文》《杨氏支谱》《孝言永思》、古版手绘地图和少量票据,游历于大江南北,一边打工谋生、一边学习研究远古农耕文化;年10月10日,杨汉明落户洪江市黔阳古城,年创办洪江市“然翔园民俗博物馆”至今。
年至年,杨汉民到过许多国家考察当地历史图腾。年2月,杨汉民先后到法国罗浮宫、英国伦敦、意大利考察世界文化图腾;年4月,杨汉民考察南非、刚果、日本最原始部落,发现罗浮宫很多动物面具,跟四川三星堆里的图腾面具非常相似,比如说,刚果与南非、埃及立在木杆上的牛、羊、蛇、鸟、兽图腾与广西融安、融水立在木杆上的动物图腾非常相似。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校园历史博物馆,杨汉民发现有中国唐代的棕编面具。回家之后,他对自己收藏的家族合影图片上方背景面具图腾与面具骨架进行研究和创造,还原出了即将遗失的棕编傩面具,从而还原、打造出了拥有年历史的高庙遗存文化元素。
按杨汉民自己的话说,出国考察两年,花费万元,结果是震憾,感觉到整个世界的图腾大同小异。他发觉不同国家、不同环境的图腾物件,经过大自然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的洗礼,形成各种神秘色彩,让人感知人与天的神秘关系。
杨汉明收藏40多年的文物中,既有明未元初的《巫傩祭本》,亦有《祭祀香炉》《傩戏搭桥戏本》绵纸类似连环画的读本,也有一对祭祀用的清花堆雕尊、一幅封傩开祖区地图(绵纸)、《傩公礼文》(绵纸)等。
杨汉明说,新晃天井寨的《咚咚推》傩戏是巫傩面具文化的后身。首先从面具的理念上说,面具就是人类不同个体的行为,用每一个面具的元素来代表每—个人的行为。因为先有人的个体,然后才有人的行为。有了不同的行为之后,才演绎成多版本的故事,能够形成傩戏是历朝历代各种人物演绎出来的一种戏种。
他说,从事巫傩面具文化的理论基础,是通读《巫傩祭本》与《古本山海经图说》。
彵反复对照理论实践创造出来的《字神仓颉》,对古神中的慧耶哆四目神,仓颉名下的笔童、目童,和《雨神》《农神》《部神》《目神鲁班》等众神颇有研究和心得。
杨汉明认为,巫傩文化涉足方面非常广泛,是一部记载人类人性文明的活化石教科书。最早的《巫傩祭本》古书中的图像异常独特,有高超的想象力,也是我国的古典文明之冠。《巫傩祭本》早在《山海经》之前,不仅演绎了人、神、仙、鬼、怪、妖、魔的来源,还涵盖了上古地理,天文、历史、神话、气象、动物、植物、矿物、医药、宗教、学术、法制等。
年至今,杨汉明先后参与央视“艺术人生”、凤凰卫视“鲁豫有约”、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多届“湖南工艺美术大奖赛”、湖南卫视“艺传奇”等节目和活动,应邀到湖南师大、大众传媒、湖南职院、怀化学院做文化交流,受到社会各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