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这座山,屡见山海经尔雅等古

“三源孕鸟鼠,一水兴八朝”。一座山,一条河,成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渭河以她宽广而博大的胸怀,把周、秦、汉、唐等8个王朝推向了历史颠峰。位于定西市渭源县境内的鸟鼠山,正是渭河的发源地,鸟鼠山的人文历史及神话传也在诸多史料中多次出现,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书》中就有记载,其次在《山海经》、《尔雅》、《水经注》、《括地志》等古典著作中更有其详细记载。

鸟鼠山左宗棠题写“大禹导渭”岩刻

禹王殿鸟鼠图腾壁画

“追溯方知源头远,缘流始觉渭水长”,渭河有三源,狭义上的“鸟鼠山”,就是三源之一禹河的源头。而包含诸多渭水来源的山峰,就是广义上的“鸟鼠山”。《山海经》称“鸟鼠山”:“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尚书·禹贡》曰:“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尚书》则有一趣记载:“禹贡导渭自鸟鼠同穴。鼠之山有鸟焉,与鼠飞行而处之,又有止而同穴之山焉,是二山也。鸟名为蜍,似鹅而黄黑色。鼠如家鼠而短尾,穿地而共处。”

渭河源大禹雕像

“鸟鼠山”的诸多传奇故事中,“大禹导渭”大约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当时,大禹率众自鸟鼠山导渭水,开发了这片土地。传说,当时中国发生了一次长时期的大洪水,禹主动向天帝请求将息壤赐给他去治水,天帝答应了禹的请求,并派了曾经杀死蚩尤的应龙去帮助他。于是禹带了应龙下到人间,开始平治洪水的工作。禹带领着他的治水大军来到了渭水源头“鸟鼠同穴山”。“鸟鼠同穴山”,绝壁千仞,高耸入云。山上林木茂密,禽兽出没,残害人民。山沟岔间,洪水漫淹。禹冒着大风大雨走在前面,身后是威武强壮的应龙,还有驮着息壤和地图的一只大黑乌龟以及各方的天神和万国的好汉。在众多的天神和好汉中,有一位叫伯益的人,他能懂各种鸟兽的性情和语言。他首先摸清山林中伤害人的禽兽后,便用鸟兽的语言说服它们,帮助大禹治水,不要伤害人民,或者暂时离开山林,迁往别处。赶走了禽兽,人民欢天喜地地帮助大禹治水,他们跟着禹驾舟渡河、凿山开道,把渭河疏导向东流去。禹按照河伯送给他的治水地图画出治水路线,由应龙甩尾在前面开路,开出一条条山沟,使洪水流出,需要堵截的地方,便放上息壤,形成一座座山峰,于是便有了山有了川。经过一段千辛万苦,渭源地区的洪水终于被禹治理平息了。禹见洪水平息后的鸟鼠同穴山坳有三眼清泉流出,就将此水定名为渭水,将三眼品字形的流泉作为渭水的发源。

大禹导渭导视牌后人在鸟鼠山修建了一座禹王庙,以纪念这位治水英雄。然而世事沧桑,到了近代,昔日煊赫繁华的禹王庙早已成了一方废墟瓦砾,但是禹王治水的事迹却激励着一代代华夏儿女。今人在原址重新修建了禹王殿,并供奉起九鼎和社稷祭祀坛,而今我们还可以从巨型的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浮雕中,重温“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劈山疏导治水”的“我将无我”的奉献精神。

大禹治水浮雕

通往鸟鼠山的林荫路

渭河源头人文荟萃,历史遗迹遗存不胜枚举,你不经意间步之所履,或许正好踏上千百年前某位古圣先贤、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一枚脚印。

禹王殿前广场的龙图腾公元前年,秦始皇西巡陇西、北地两郡。时年39岁,相貌魁魁,血气方刚。他用了25年时间南征北战,终于在二十六年(公元前年)由将军王贲攻陷临淄,灭了齐国,统一了六国,登上皇帝的宝座。秦始皇登基后,便决定巡视天下,安民励官,励精图治。据连书成介绍,秦,这一狄乡戎羌部落融合的民族,是喝着渭水成长壮大起来的。因此,西巡陇西,就是寻根拜祖回娘家。始皇帝带着他的文臣武将、士卒卫侍,探水溯源,沿渭河而上,到天水、乡道(今武山及陇西东铺一带)、襄武(今陇西县)至首阳(今渭源县)。当时的陇西郡治在狄道(今临洮)。要到狄道,就得经过首阳,穿越鸟鼠关山。八月的渭水源头,秋高气爽,层林尽染,稼禾丰穰。始皇帝兴致特别好,他不顾一路的颠簸劳顿,下了御辇便催马扬鞭跨上鸟鼠关山。一条关山,分水两流,东流渭水,西入洮河。沿东西两水沟谷劈开一条通道,连襄武、乡道,西达狄道,这条通道翻越鸟鼠关山,成为边陲要塞。战国时秦昭襄王所修筑的长城,就沿着这条通道,依山蜿蜒起伏。秦始皇登上山顶,被这雄伟壮观的山形地貌所吸引,信马逐猎。后沿城垣而下,到了关山脚下的一座长城烽燧。这里驻守着值更守边的更卒将士,他们跪迎皇帝于烽燧北面的边侯府衙,该衙修建在蜂斗山下的小镇旁,依山傍水,门前有街道店铺,是商旅集散之地。秦始皇和他的文臣武将在这里住宿一夜,第二天翻越关山,沿滥水北去了狄道。此后,这里的边侯武将、地方臣民把这次巡幸当作至高无上的荣幸。为了永久纪念,遂在边侯府内建了寺庙,取名秦王寺,将院内拴马的柳树命名秦王拴马树,神泉尊为秦王饮马井。寺院建得规模壮观,一进三院,有正殿、山门、会场等。后来因战乱屡建屡焚,规模渐衰,但遗迹尚存。

渭河源头——清澈而激荡

鸟鼠山还与一位古代高人封衡有关。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非常注重养生之道,追求“龟寿永年”。为此,曾下令广招仙释与方伎人物,充作顾问,向他们征询修真养性之诀、强身祛病之道。当时招揽的人物有:左慈、华佗、封衡等方术之士16人。封衡(?-年),字君达,号青牛道士,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东汉末年道士,著名医学家。幼年时期,成为道士,专心研习医学,在渭源县鸟鼠山修行采药。后随长乐道人鲁女生学习《五岳真形图》。建安二十一年,曾受到曹操招揽,不受封官赠金。精通老庄之学,善医药、针灸,著有《容成养气术》、《灵宝卫生经》、《隐形法》,为地方历史医学和养性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汉建安二十一年(年)曹操召问养生之道。封衡劝他说:丞相若想延年益寿,须得做到以下几条:减思虑、节饮食、慎房事、戒驱驰。以后,他又为曹操讲了许多养生常识。曹操厚待他。他不喜在朝廷留住,嫌那儿嘈杂繁嚣,不能清静。几次辞行,都没获准。后来他揣摩曹操坚留他的原因,于是潜心著述,完成养生学典《容城养气术》、《灵宝卫生经》等10卷。书成之日,上之朝廷,然后飘然而去,归隐故乡渭源鸟鼠山。

渭河源头另一圣山——首阳山因伯夷叔齐归隐而闻名

隋炀帝西行临渭源据《隋书》载,隋炀帝于大业五年(年)为经营西域而西巡河西。当年3月,他由长安出发,沿渭水西行,出萧关,渡陇山,经天水,过陇西,于四月初六至渭源。当时渭源县属陇西郡所辖,有多户人家,人口万余。炀帝驻跸渭源县城,憩宿一日后,便吩咐侍从,摆驾鸟鼠山。鸟鼠山奇峰烟锁,禹洞风生。渭水的出处在龙王沟脑,那是一处古木葱茏的山间盆地。面南背北。脑弯里靠北一片断崖,有道断裂罅隙,深不知底。人走近前,只听风吼水腾之声。裂罅之中,一股激流喷涌而出。炀帝一生最喜品诗题句,此行他在鸟鼠山的“品字泉”旁自拟了一联让从臣看:“地干纪灵异,同穴吐洪流。”游过禹庙,炀帝纵马登山,扬鞭指点鸟鼠山景。炀帝目之所至,神清气爽。又闻得深林虎啸,采药人遥歌,禁不住幽思汹涌。望着高缈的群峰,云雾中隐约的曲径,他不由想起了在此地隐居过的青牛道士封衡。仙人已去,遗踪犹存。于是凑着前两句诗,续写眼前景致:“长林啸白兽,云径想青牛。风归花叶散,日举雾烟收。”炀帝在此地举行了规模宏大的围猎。炀帝召集了一些野老村民、围猎壮士,来恭承皇筵。他询问了鸟鼠山的风土人情、掌故传说,以及封衡后人的情况。炀帝兴奋之余,又出示自己的诗作,令群臣赓和,相为品评。他于鸟鼠山饱游三日,游赏了陇坻之水,他对此水很感兴趣,并在《临渭源诗》一诗中对此作了形象的描写。炀帝自长安出发,行程千里,渭源是第一个休整之地。在此历七日之久(四月初六至十二),围猎搜奇,撰文赋诗,受诸国朝觐,这一系列重大活动,史书均有明确记载。除了渭源当时政治、军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与渭源山水的灵秀是分不开的。

渭河探源的旅友#图片来源汽车之家

与“鸟鼠山”有关的还有明人胡缵宗:(公元年-年),字世甫,一字可泉,自号鸟鼠山人,秦安县人,明武宗正德三年(年)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公元年后,历经嘉定州判官,安庆、苏州知府,山东、河南巡抚,足迹遍及江南、中原。胡缵宗为官爱民礼士,抚绥安辑,廉洁辩治,著称大江南北。公元年罢官归里,遂开阁著书。不仅如此,胡缵宗还在江苏镇江有“海不扬波”、屈阜孔庙有“金声玉振”,天水伏羲庙有“与天地准”牌匾,系胡缵宗之遒劲刚健之书。胡缵宗正是以他为官三卜多年的亲眼所见,在这年冬天返回故乡——甘肃秦安的路上,省检自己大半生历程,从而借感命运的多变与无奈,仕宦途中的险恶与阴冷,便将自己的余年,定位在“开阁著书”这一朝向内心的人生坐标上。陇山的黄土给了他前半生的耿直、果敢和刚毅,陇右的渭水和蓝天也同样给了他后半生的灵秀和丰盈。六十岁以前,大地湾的和风陪他走在了坎坎坷坷、反复无常的人生险途;六十岁以后,女蜗的子民们用宽厚和憨直的微笑将两鬃白霜、风尘仆仆的他接回。而两者的合一,便是在他于这年始开始的,以淡泊的心境、丰厚的阅历以及智慧敏锐的洞察力为支柱,在精神世界的畅游(诗歌、书法、史志等创作),形成激昂悲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