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山海经》它是中国哲学启蒙的内燃机,它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神话存在。
插图出至于杉泽的《观山海》
路线图出至于徐客的白话彩图《山海经》
[犭戾]注解中山十一经:
《中次十一经》记述了自翼望山至凡山共计四十八座山的地理位置和山川风貌。这些山大致分布在今河南、湖北、安徽境内。
白话文:
从毕山往东南二十里,即是乐马山。
山中有一种野兽像刺猬,全身赤红如丹火,名字叫[犭戾],它在哪个国家出现,哪个国家就会发生大瘟疫。
注释:
彙(wéi):按《康熙字典》的解释,彙属剌猬的一种。丹火:形容一种红色。[犭戾]:读音,lì。毕山:一说今河南泌阳县的旱山。
[犭戾]:
清代,文人骚客眼中的[犭戾]
,雍正四年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边裔典·禽虫典·神异典》,[犭戾]长着一副鼠身狗首的模样,微抬着头,弓着前肢,好像正与来敌对峙。
清·[犭戾][犭戾],自带瘟疫的属性
我们简单地还原现场:
在上古时期,洪水滔天,由于人类无法预判和阻挡洪水猛兽,一场洪水下来,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人、房屋建材、甚至动物等等”糅合在一起,流淌在部落旁边的水面上,抬头一看,烈日当空,加速了他们/它们的化学反应,因质量守恒定律,他们/它们被转化成另外一种有害物质(细菌滋生)。
人类的家园被毁了,动物们也是无家可归,吃饭是个问题,洪水过后的地方成了它们觅食的场所,这其中也包括了[犭戾]。
在细菌蛮横成长的现场,[犭戾]携带了病毒细菌,传染给了人类,最终酿成了瘟疫。
动物传播波毒,只是现实瘟疫的一种映射
《山海经》至少记录了跂踵、絜钩、蜚和[犭戾],四种散播瘟疫的神兽。从这些神兽不同的样貌和习性来看,它们可能代表着不同传染病。
这些神兽带来的瘟疫,有大疫、多疫之分。这说明上古人类对瘟疫有着鲜明的认识。
笔者认为,上古人类实实在在吃过病毒的苦头后,对瘟疫的出现、传播、泛滥这一条链有了一定的认知,而“神兽携带瘟疫说”,重点是为了点出瘟疫。
乐马山:
一说指目溪山,在临安市天目山镇。
此山,《山海经》没有记载植被、矿物质以及其他动物的分布情况,大概是此山比较贫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