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山海经 >> 山海经知识 >> 灞上阿平乡音

灞上阿平乡音

白癜风公益援助 http://m.39.net/pf/a_10967962.html

题目姑且就拟作“乡音”吧,不需要再加以任何的修饰。乡音就是一壶老酒,只有阅历越深,经过尘世风雨的人,才能逐渐品出它的醇厚。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告老还乡后,留下了千古名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一个人可以学会很多种语言,但乡音始终是最贴近心底的那一种,出门你可以说外语,可以讲普通话,但是回到老家就应该讲家乡话,这就是入乡随俗。乡音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语言和思想的基因,能意识到自己乡音的人也会更加地热爱生活,也更能体验到幸福。

乡音一般都是伴随我们成长,不需要专门去教就能讲出来的,就好像蚕天生就会啃桑叶,小狗小猫都有自己的专属语言一样,每个人在家乡受着乡音的熏陶,看世界也是以家乡为中心做对比。乡音有很多别称,例如,方言、方音、口音、地方话、家乡话和土话等,我们家乡一般就称土话。从小在壶梯山山脚下的小村子长大,很长一段时间,我讨厌土话。因为它很土,没有电视剧里的普通话好听。也讨厌秦腔,感觉它像老鸹一样吱哇。从我们村子向外望去,不是绵延的山,就是无垠的沟。乡党们谝闲就像骂仗,而且总喜欢扎堆,没有凳子都不要紧,圪蹴在谁家的门前都可能像开会一样开到天黑。我从小就不习惯,不喜欢黄土的背景,窑洞是黄土做的,四周的围墙是黄土,连村子里的城墙都是黄土,冬天就只有两种颜色,天上是蓝的,天以下都是黄土的颜色。书里、电视里风景都很美,让我向往了二十年。终于上大学后,我一下子就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坐了两夜一天的火车,来到了一个天堂一样美丽的地方。我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欣赏着当地奇异的民族服饰,学了几句好像外语一样的方言。慢慢地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不同,我想吃面,想吃家乡的面。一次,我在计算机课上练习打字的时候,怎么样都敲不出来“二”字,还以为是电脑的问题,后来才知道是我多少年都分不清“二”“爱”等字的读音。后来考普通话,又一次埋怨我这土气的乡音了,考了三次才勉强拿到二甲。我虽然在外面待了好几年,但经常一开口就被识破是哪儿人,口音很重就成了我的一个标签。

当然,乡音也不总是给我带来烦恼,认识乡音的过程也是认识自我的过程。一次在《易经》选修课,戴老师讲乾为天,就讲到了西北文化、民俗,问有没有人会唱秦腔,我就稀里糊涂地被同学点出来,随便唱了一句,其实我根本不会。但是,我感觉很好,我意识到了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我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那以后,我就根据记忆在网上搜一些秦腔戏曲,《三娘教子》《三击掌》等等,我发现原来自己的方言文化是这么美妙,曲词和古诗是同样典雅,很有文化深度,这些对我后来的诗词写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文学史课上,我也是发现那么多历史名人都是关中这片黄土地上走出来的,唐代以前的辉煌就不必说了,明代“前七子”中的康海、王九思,还有当地人引以为傲的“大观楼长联”的作者孙髯翁也是关中人。当我在书中一次次看到,那么多历史名人都来自我成长的那个地方,一次次让我震撼。我就好像有了目标,开始追逐前人的脚步,决心继承和发扬这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发我这秦人的基因。

读研究生的时候,也许是天意,我跟随乔老师学习了音韵学。音韵学主要是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的一门学问。当我知道富平人李因笃为维护和发扬顾炎武的古音学的所作所为时,我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它。在这期间,乡音对我的学习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让我在面对上千年前古人的音韵材料时,有如神助。例如:我们澄城人读数字“三四”时,声母读作d,这对我认识古今声母的演变规律有很大的启发。还有许多诗歌,用普通话读的时候完全不押韵,而我用乡音却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味。前人的读书笔记中记载了很多我的乡音,读来真是亲切,也给予我很多的启示。在学习古汉语的时候,乡音真的是一座连接古今的阶梯。乡音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知识和精神的财富。我们经常发现许多语言词汇用普通话表达不出来的时候,用方言却很容易说出来。因此,这些年许多影视剧也在有意加入一些方言,发现表达效果更好,像《白鹿原》《山海情》等都比较深入人心。

其实,乡音早就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记得多年前有部电视剧《大秦腔》,里面的花脸韩茂臣在一次被押上断头台时,群众们都让他临行前再唱一折,韩说“能成,那我就给咱唱着走了”,秦腔总是那么荡气回肠在这天地间,更在秦人的心中。秦腔戏教会我如何做人处事,《三娘教子》让我懂得了母亲养育儿女的不易,《金沙滩》让我看到了祖辈们在保卫家园的过程中展现的大忠大勇,《七十二个再不能》让我看到了李广拳拳之心得不到信任的迷茫与无奈,《三击掌》让我懂得了为爱情要不顾一切地去争取等等。秦腔教会了我做人做事,这是我理解仁、义、忠、信含义的最初来源。

有许多传说故事也同样让人深受教诲。例如“父母的心在儿女上,儿女的心在石头上”,讲的是一个老人在不能继续营生的情况下,儿女们都靠不住,最后凭借邻居的主意,告诉儿女们自己还有一箱子元宝,谁愿意为他养老就留给谁,子女们争着照顾老人,在老人弥留之际,他们没有想着怎么安排后事,而是争先恐后地去抢财宝,结果发现箱子里装的都是石头。关中方言中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在那个教育落后的年代,有着教化启迪的作用。

还有一些是直接和乡音有关的趣事,话说我们村在清朝出了一位大官叫作高耀之,他在湖南当官的时候,有一天升堂审案,听对方口音似乎是自己家乡人,就用方言试探他“害趔lia不害趔”,对方心领神会,答道“害趔”,高大人就说“害趔你尽管趔”,于是被告就申请要去茅厕,大人就让他单独去茅厕,也不让衙役跟着,半晌过去了,估摸差不多出城了,才让人去看,结果当然是被告溜了。这只是个传说,从法理上来讲,确实不是个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清官,但是从中可以看出来乡音的特殊作用,就好像现在许多年轻人在外打工,一旦遇上和自己讲同样方言的人,就像遇到了亲人一样,这就是俗话说的“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现实中我也因为乡音受到过别人的帮忙,当年刚进大学的时候,接到一个电话,说是我哥的同学,我一听讲的还是我们的方言,没有多想就去了。见面后才知道是一场误会,原来她记错了号码,她也是受人所托来照看一下老乡,我刚好也是知道我哥有同学在这边读书的,就这样凭着方言就认识了这位学姐。她又给我介绍了其他的老乡,每次寒暑假回家大家都一起去买火车票,结伴回乡。

年轻人总是怀揣着梦想,想要早日地突破这大山的包围,飞去那更广阔的天地,施展自己的抱负。可是当你真正离开家乡以后,就像离开了母亲怀抱的婴儿,时常会感到种种不适。一个人的时候,你会时常感觉到天地之宽广,自身之渺小,无所寄托的迷茫。当你在外面被人邀请讲几句方言,说说家乡的故事,你才会向内心深处发问,“我是谁”,“我从哪儿来”,你努力地想尽力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标签,却发现从前一直说的土话却很难表达出来,你不知道自己已经是脱离了成长的小河的鱼儿。而当你偶然听到一句的乡音,你的心情就像那久旱的禾苗落下了几滴甘霖。你会努力地去回忆,或许想起故乡的小吃,故乡的风景,故乡的点点滴滴。

这些年,家乡的发展也越来越好,苹果、樱桃等农业品牌已经崭露头角,而文化遗产也渐渐被人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