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虎年,迎新而来。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虎”象征勇猛、刚毅,被赋予趋吉辟邪、吉祥平安的美好寓意,是长久以来劳动人民喜爱的保护神。虎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周易正义》中提到“云从龙,虎从风”,将天上的龙和地上的虎相提并论,被古人视为神明与权力的象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龙逐渐成为君王权力象征,虎则隐入民间。在中国文化中,一向认为老虎至阳至刚,能够食鬼辟邪伏魔,虎以人类守护神的形象而存在着。
01
《山海经》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自然界中,虎是当今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也是亚洲陆地上最强的食肉动物之一。虎对环境要求很高,各老虎亚种均在所属食物链中处于最顶端,在自然界中没有天敌。虎的适应能力很强,在亚洲分布很广,从北方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到南亚的热带丛林及高山峡谷等地,都能见到其优雅威武的身影。
在中国,自古人们赋予虎极高的文化内涵,“虎”造型于历史遗物及民间艺术中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代表之一。大量“虎”形艺术作品的出现,一方面印证了自远古至现代虎图腾、虎崇拜之遗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虎崇拜在中国民间的普遍性。
通常认为,更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物是“龙”,但对中国百姓而言,更熟悉更贴近的是“虎”,因为在大众的生活中,虎造型出现的频率更多,与人的关系更亲密,形成了一种从形式到内涵的特定文化现象,“虎”文化。
在中华传统道德修身文化中,也很容易发现老虎的身影。比如人们耳熟能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合称“四象”,具有深刻的修身内涵,也经常被想象力丰富的文学家、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加以演绎发挥。
年,河南濮阳西水坡考古发掘出一座形意墓,距今约多年。
墓中用贝壳摆绘的青龙、白虎图像栩栩如生,与流传至近代的图形几无差别。摆绘的图像中河图四象、二十八宿俱全,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
02
《说文解字》中云:“虎,山兽之王。”先看汉字“虎”的甲骨文就像一只站立的,张牙舞爪的巨兽一样,它“巨口锐牙,利爪长尾”,尤其是腹部和背部的横画,把老虎身上的花纹刻画得是生龙活虎,栩栩如生。老虎的形象更是给人一种威武勇猛,不可侵犯的形象。
东汉《风俗通义》有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由于老虎能够吃鬼邪,古代之人就把虎之形象画于门上,鬼怪便不敢入宅,以保全家平安,所以虎也成为最早期的守护神了。
虎贲,意思是如同老虎般勇猛地奔走追逐野兽,后人称宫廷禁卫军的将领为虎贲,也称勇士为虎贲。
古代军种中,将最为勇猛的部队称为虎贲军。根据《周礼》的记载,夏朝的官员里有虎贲氏,周朝沿用夏朝的官职也设有虎贲氏一职,汉代有虎贲中郎将、虎贲郎,历代沿用,一直到了唐朝才被废止。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史记》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符”讲的就是调兵遣将的“虎符”。
虎形玉佩
古代,虎被视为“瑞兽”,是人们崇拜的图腾之一。虎常被称作“啸风子”“山君”“於菟”,是集完美的形、色、神、力于一体的动物,自古以来被尊为百兽之王。
古代中国老百姓对虎的喜爱,也是溢于言表的,甚至把它排进了民俗文化十二生肖里面,位列第三把交椅,取名“寅虎”。为啥叫“寅虎”呢?是因为古时凌晨三时到五时是寅时,这个时候老虎正是山间老虎最活跃的时期,出来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故为“寅虎”。
我国的民间有端午节挂艾虎的风俗,据说佩戴在身上可以防止邪毒的侵扰。大人们也会用雄黄酒在孩子们的额头上写个王字,再画一个虎脸,借虎驱灾辟邪,希望孩子们能像老虎一样健康强壮。
民间自古便有佩戴虎饰品用以护身镇邪的习俗,如虎枕、虎头帽、虎头鞋、虎环等。
而在日常用语中,中国人也常把虎挂在口边,如:虎父无犬子、龙腾虎跃、虎虎生威、如虎添翼、虎背熊腰等等可虎之悍形象早已深深植根于民间了。
多少年前,安徽有些地方在农村,不少人家也喜欢给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为个咐,这不是图个趋吉避邪,吉祥平安。
小孩满月时,舅家要送去黄布做的老虎一只,进大门时,将虎尾折断一节扔到门外。送布老虎是祝愿孩子长大后像老虎那样有力;折断虎尾,则是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免灾免难。山西各地则流行送老虎枕头的育儿风俗。每逢小孩过生日,当舅舅的要送外甥一只或一对老虎枕头,既可当枕头,又可当玩具,还表示祝福。
在中华食海中,有许多以虎形、虎色命名的美馔佳肴。其中有“虎皮”系列菜,如虎皮辣椒、虎皮豆腐、虎皮三鲜、虎皮鸽蛋、虎皮鸡蛋、虎皮鹌鹑蛋、虎皮兔子肉、虎皮肘子、虎皮花生、虎皮肉、虎皮梳子肉等等,皆因主料烹制后呈褐黄色,并有深浅相间的花纹,与花斑猛虎略似而得名。
中华饮食文化中的虎文化是相当丰富的,其中还有不少有关虎的成语、典故,成语中的“狼吞虎咽”、“如虎啖肉”等,就是形容某个人在吃东西时,那种又急又猛,大口囫囵吞的贪馋样子。
03
中国传统文化中,老虎造型总有个“王”字在额头,传说是玉帝派老虎下凡镇压百兽,防止百兽作恶。
老虎来到凡间,分别把狮子、熊、马以及兴波作浪的虾兵蟹将逐一击败,其它恶兽得悉后都不敢再作怪,人间才得以恢复平静。
于是玉帝就在老虎额前刻下了三条横线,又在三划中多添一竖,成了一个“王”字,封老虎为百兽之王,标榜着其威猛功绩,展示其王者之气。
在文学创作中,关于虎的素材比比皆是。唐代诗圣杜甫有《遣兴五首》诗,其中第四首以猛虎遭擒杀为喻,讽刺了那些得势猖狂、为非作歹于朝中的奸佞。诗云:猛虎凭其威,往往遭急缚。雷吼徒咆哮,枝撑已在脚。忽看皮寝处,无复睛闪烁。人有甚于斯,足以劝元恶。
清代的文言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有几个写虎的名篇,一向脍炙人口。《苗生》写一虎化作伟丈夫,与读书人周旋事。苗生的粗豪率直、朴野鲁莽,正是虎性情的体现;而几位读书人的酸腐可厌与狡诈刻薄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梁山将中以虎为绰号的就不少:插翅虎雷横,锦毛虎燕顺,青眼虎李云,矮脚虎王英,另外像病大虫薛咏,母大虫顾大嫂。
最后祝福,玉虎成群结伴来,紫气东来虎开泰。吉祥如意祝福传,迎纳‘虎财’门大开。一生吉年有几载,健康身体美美哉。祝你虎年一寿辰,长寿享福大轿抬!
(有关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