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鱼源自山海经,上古异兽变成美人

人鱼是一种源自《山海经》的上古异兽,这种生物在神话传说中尤为多见,它们既像鱼又像人。有关人鱼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在上古时期曾经相当流行。通过观察《山海经》描述的几种人鱼形象,我们会发现:人鱼这种上古异兽的长相其实是狰狞而怪异的,很难让人联想到现代神话传说里像“美人”一样的人鱼族。它是如何从上古异兽变成“美人”的?从《山海经》到《博物志》,再到明代志怪小说《洽闻记》,我们来梳理一下人鱼形象转变的3个阶段。

山海经上古异兽

第一个阶段的人鱼形象源自《山海经》。上古异兽大多是各种鸟兽鱼虫的集合体,《山海经》对于人鱼这种上古异兽的塑造,也是同样的套路。《大荒北经》、《北山经》和《海外南经》均记载,在上古时期的华夏北部沿海和南方沼泽丛林中,生活着数量众多的人鱼族。

例如,《山海经》记载的“赤鱬鱼”、“横公鱼”、“陵鱼”、“氐人”和“鱼妇”,都带有人鱼的显著特征。纵观这几种人鱼形象,有的像是异兽,有的像是原始部族,还有的具备龙和蛇的身体特征,像是一种上古神兽。

山海经记载的人鱼

以《山海经》记载的“氐人”为例。《海外南经》记载,“氐人”是一个极其古老的上古氏族,他们围绕着神树建木的居住,是神人炎帝遗留的血脉。“氐人”之所以被称为上古鱼人族,是因为他们长着人类的五官,身体却像鱼类,有鳞片却没有手足。

传说“氐人”作战勇猛,身体健硕且面容狰狞,他们守护着神树建木,具备与天神沟通的神异能力。现代专家大多认为,“氐人”并非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人鱼族,而是一个崇拜鱼图腾的远古氏族。“氐人”巫师在开展求神问卜的活动时,会在身体上刻画鱼鳞,戴上鱼头面具,其形象酷似一种人鱼。

山海经记载的“氐人”

再来看《山海经》记载的“陵鱼”,虽然这是一种上古异兽,但它却是人鱼族的远祖。《海外北经》对“陵鱼”的描述是:上半身像人,下半身像鱼,有手足四肢,在东海里居住。

另外,《山海经》作者还认为,“陵鱼”这种上古人鱼具有药性,吃了它可以治疗皮肤方面的疾患。我们可以看出,“陵鱼”是一种海洋生物,“人面鱼身”的形象与现代神话里的人鱼有所不同。“陵鱼”多了两条后腿,它走路时应该更像是在爬行,属于一种上古异兽。

山海经异兽“陵鱼”

第二个阶段的人鱼形象源自《博物志》。真正与现代人鱼相似的神话生物,到了晋代志怪小说中才开始正式登场。在这一时期,有关人鱼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流传最为广泛,故事的主角大多是鲛人,这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人鱼。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一书中,记载了两则鲛人与人类相恋的神话故事。

从《博物志》我们能发现,鲛人族具备4个基本特征:第一,鲛人的故乡在海洋里,也能在陆地生存,是海陆两栖的神话生物。第二,鲛人都是女子,能与人类婚配,还会纺纱织布。第三,鲛人的眼泪落盘成珠,这就是宝物“鲛人之泪”的来源。第四,鲛人的外貌虽然超过了《山海经》记载的“陵鱼”,但与现代神话里“美人”一般的人鱼比起来,还是相差甚远。

《博物志》记载的鲛人

第三个阶段的人鱼形象源自《洽闻记》。现代神话里貌美无双的美人鱼,都是长着美女的面容,拖着一条鱼尾。这种神话形象是从何时开始出现的呢?其实,如“美人”一般的人鱼源自唐代郑常的《洽闻记》。这本志怪小说记载,在东海尽头生活着一个上古族群——海人鱼。海人鱼的性别有男有女,男的英俊无比,女的美貌无双。海人鱼的身高大约五六尺,眼耳口鼻都和人类相同,皮肤洁白细腻,并没有生长鳞片。

郑常在书中还说,海人鱼可以与人类结婚生子,他们性情温顺,所以从不伤人。东海沿岸的鳏寡渔民,因贫穷而娶不到老婆,就经常出海捕捉海人鱼女子。她们可以被饲养在家中的水池里,以供主人玩乐,所获体验与人类女子一模一样。

神话传说中的人鱼

另外,明代另一本志怪小说《广东新语》,为人鱼族补充了另外几种特性。这本书认为,人鱼族女子全都是“美人”。她们的头发是金黄色的,眼睛很大,面部像被烟熏过。另外,人鱼喜爱玩闹且爱笑,她们听不懂人类的语言,这些形象特征已经非常接近我们脑海中的人鱼了。

综上所述,从《山海经》记载的“赤鱬”和“陵鱼”,到晋代出现的鲛人,再到明代出现的上古族群——海人鱼。经过这3个阶段,人鱼形象完成了从上古异兽到“美人”的华丽转身。在讲求唯物主义的现代社会,《山海经》记载的上古异兽,以及以人鱼为主角的神话传说,都已经渐渐失去了可信度。在千百年后,人鱼这种神话生物,还会存在于我们的认知和观念里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