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传信,难道就只有飞鸽和狼烟?在没有电报电话的古代,要实现远距离的联系通讯并不容易,我们常说的“飞鸽传书”、“烽火燎原”,是古人最重要的两种传信方式。然而这两种方式之外,古人还发明了什么独特的传信法门?他们又是如何利用文字、图像的隐匿性来传递机密的呢?
训练禽鸟,实现千里传音在中国历史上,使用驯养的鸟类来传递信息,可以追溯到非常早的时期。据《山海经》的记载,在坤冈之山居住的西王母,驯养了三只浑身萌黑、长着红头和青羽的大鸟,称为“青鸟”。
这三只青鸟专门负责为西王母觅食,后来逐渐发展出了信使的功能。每当西王母外出云游时,这三只青鸟就会跟随左右,随时返回坤冈山向山神禀报西王母的行踪。自此,“青鸟传书”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开来。人们常说一只青鸟从远方飞来,往往预示着某些重要的讯息即将到达。
在汉武帝时期,有一次武帝正在禁苑斋戒时,西方忽然飞来一只五彩青鸟,停在窗棂上远远望着他。东方朔判断,这预示着西王母即将现身。不出所料,西王母很快如约赴会,将武帝召入仙境,传授他神仙秘法。此后,“青鸟”几乎成了信使的代名词。《淮南子》中记载:“青鸟来诣,书不致迟。”意思是信息可以借助青鸟很快送达。而真正被古人运用起来的通讯工具,则是驯养的信鸽。
唐代名臣张九龄就专门养育信鸽,称它们为“飞奴”。每当张九龄要与亲友联系,都会事先放飞信鸽送去书信,以告知对方自己即将拜访。传说张九龄的信鸽从不失误,任务圆满完成的概率达到%。
到了宋代,信鸽传书的方式已经比较普及。一次,一个四川人要远赴河南,临行前有要事需要向家人传达。以当时的驿站传信来说,十天半个月都无法确保送达;正当他焦虑之时,碰巧遇见了一队商队。这些商人为了更快获取市场动向,运用自家的信鸽来传递信息。他们训练的信鸽飞行速度比普通邮鸽快上三倍,成功为四川人传信回家。
此时的军营中,也开始引入信鸽以传递军情和指令。南宋名将曲瑞专门训练了5只信鸽,分别对应军队中的5个师团。每次演习或实战中,放飞哪只信鸽,就代表哪个师团立即动身。由于指挥所离训练场或前线的距离很远,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传递速度。
在民间社会,信鸽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江湖帮会之间、特殊行业之间,都喜欢用信鸽作为联系的媒介,将它们当作移动的“邮箱”。所以信鸽的饲养和训练,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民生产业。
烽火狼烟,警报在燃烧相比信鸽传书,我们更熟知的应该是“烽火燎原”的场景——这是最古老的紧急通讯方式之一。传统意义上的“烽火”,分为白天的“燧”和夜间的“烽”两种,英文中都统称为“Beacon”。
我们从小就听说过周幽王点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当时周幽王有一个冷艳的宠妃,平日面无表情,从不曾笑过。周幽王想尽办法逗她开心,一次他命人点起假警报,以集结军队的烽火信号烟弹。周围的诸侯国听信以为真,匆忙调动军队准备援助。这位宠妃在城头见识到下面一片混乱的人群,终于忍俊不禁。
有人指出这个故事里的疏漏:烽火靠火光传递,是夜间使用的。周幽王中午点的,诸侯不太可能看到。所以应该是白天使用的“狼烟”。所谓的狼烟,是指烧制的能够升空的烟雾,白天更容易看清。
不管是狼烟还是烽火,它们需要的都是连成一线的烽火台。边境的第一个哨所看到敌情,点燃火光后,更深处的第二个哨所见状也跟着点火。这样一座接一座,最后直达京城,实现警报的传递。
古人选择在高山顶或开阔地带建造烽火台,并配备大量燃料。一旦战事吃紧,立刻点燃传信。据说汉代还制造了一种叫“引火苣”的火把。这是用芦苇编成的圆筒形火把,长度一到两米,在风雨中也难以熄灭,比较适合当作战场或边关的传火工具。
卓文君的藏头诗,别离的哀怨在文字传信中,古人也颇有创意。他们不仅运用成语故事作为暗语,还使用了各种文字游戏,比如藏头诗。
东汉时期,才女卓文君与诗人司马相如私奔结婚。为谋生,二人流落到酒肆当小贩。后来司马相如入京任官,而卓文君仍留在家乡。渐渐地,司马相如有了富贵的新欢,对卓文君的思念淡了下来。
得知丈夫有了变心,卓文君没有大发雷霆,而是悄悄写下一首怨怼司马相如的藏头诗,名为《怨郎诗》。这首诗从“一地两别”写到“万语千言道不尽”再回到“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每一句都以数字开头,引人联想。
而中间刻意省略了一个代表“忆”的“亿”字,隐喻司马相如对旧爱的遗忘。司马相如读后深受感动,写信与卓文君重新续情。这首别具匠心的藏头诗,成就了一段佳话。
图画之中,警示在传递文字容易暴露讯息,古人转而在图画中寻找隐匿的通道。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画师顾闳中,受国王李煜之命潜入大臣韩熙载府第,以绘画的名义近距离监视他的一言一行。顾闳中记忆归来后,创作了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来反映其生活起居。
这幅图分为“听乐”“观舞”“歇息”“清吹”“宴散”五个部分。每个场景的主角看似都是为韩熙载演奏歌舞的艺人,实则全部在暗示韩熙载自己:端坐沉思、神情自若、举止从容。通过这些形象,国王可以判断出韩熙载目前并无异动。
结语综上所述,在没有现代通讯设备的古代,人们凭借智慧发明了各种传信方式,并投入实践中。从信使鸟的使用,到编制烽火台的全国系统,再到玩味文字语言的隐匿性,我们可以看到古人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在有限的条件下,竭尽所能地缩短距离,实现远程的联系和互动。
也正因为有了这些传信方法作为基础,古代的政治体系和经济网络得以运转;密谋得以酝酿,江湖事件得以串联;甚至跨越千里的思念,也可借助鸿雁传达。这是古代通讯史上的奇迹,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