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玉明先回山水间诗意栖居,明年有望重返复

    

1

“我想住到乡下去,住到有山有水的地方。”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回忆起入学复旦前在农场劳动的时光,独自居住在种瓜看瓜的小茅棚里。一日,暴雨如注,在茅棚前降下道道帘幕,眼前一片迷濛。骆玉明因被滂沱雨势带来的遮蔽感包围而苦闷,思索着如何撕开遮蔽,开阔视野,直面真实。

如今,从复旦荣休的骆玉明,想回到山水之间,“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上课是一件真正快乐的事情”

读书,写稿,下棋,喝茶……骆玉明觉得退休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并没有什么变化,他本就是一个不会被周遭环境改变的人。

今年上半年,骆玉明教授上完了荣休前的“最后一堂课”。同学们为他献花,纷纷合影留念,过去教过的中文系学生也纷纷到场聆听。然而骆玉明却并不在意“最后一堂课”的仪式感,每一堂课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

“同学们搞得很热闹,我也就顺着大家。你们要上来献花,那就上来献花,我就拿着花。你们要拍照,那我就捧花着拍照。你觉得我拍得特别高兴,我上课本来就很高兴,我一直就很高兴的。”

在复旦的讲台上,骆玉明一站就是40多年。他为一代代年轻人讲课,在课堂里讨论问题,一起读书,让他们有所收获。而课堂上学生们高度集中,非常感兴趣的精神状态,总让骆玉明颇为享受。

犹记得早年间,上海大幅降温,低至零下八度,骆玉明上早晨第一节课的路上迟到了几分钟。当骆玉明走进教室,抬眼望去,整个教室却坐得满满当当,一片安静地等待着,如今的中文系教授汪涌豪也坐在其中。

“我突然就心里觉得满足和感动,就是说课堂对同学来说是他们的需要,对我来说也是我的需要,我跟那些年轻人有非常好的一种共同学习的愿望。”

学生们常常在网络上发表对骆玉明课堂的评价,他偶然看到一位学生写下:“虽然骆老师没有给我一个很好的分数,我依然感谢他的课堂。”这让骆玉明有些感动,同学们能够对课堂的过程、内容有所收获。

“凡是在我这里上过课的人,都比他们原来聪明。”骆玉明总是笑着说出这件令他最自豪的事情,那么课堂对他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它是一件真正快乐的事情。”

魏晋文学、《红楼梦》是情之所钟

“骆玉明是复旦中文系最有魏晋之风的教授。”这句话不仅在复旦校园内口耳相传,也是网络上流传已久的传说。

“我对于自己有没有魏晋风度,没有什么兴趣,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当听到骆玉明满不在乎地回应这个“传说”,反倒觉得率直通脱的魏晋风度更加名不虚传了。

毕竟年届古稀的他,纵使衣着朴素,也总给人一种身着魏晋宽袍大袖,从竹林间飘然踱过,“萧萧肃肃,爽朗清举”之感。

骆玉明不遗余力地表达对魏晋文学的喜爱,他认为魏晋风度或魏晋之风最大的特点是对人自身的一个深刻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5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