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和巫术有什么关系道医祝由术为何起源于

道医是一种发源于上古时期的医学体系。

在上古时期,由于中草药材还未被世人所发现,加上当时文明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并不了解,因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神明崇拜。

医的繁体字“毉”是由医和巫组成。

《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诸巫疗窫窳yàyǔ》中写道: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皆神医也。”

因此有“古者巫彭初作医”之说,巫彭就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医。

在炎帝、黄帝之前的时代,医和巫是不分的。当时也只有权贵的身边才能有巫。

神农氏尝百草之后,人们才开始用中草药来治病。最早期的巫祝,就是靠某种外在的动作来改变病人的精气神,去除病人身上所沾染的邪气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以巫祝来治疗疾病是道医的起源。

著名的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黄帝内经》,是阐述人体生理病理与自然界关系的著作,由黄帝和岐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流传后世。

关于祝由术的说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医黄帝内经#

在《黄帝内经》的记载中,已经出现了中草药内治与中医外治的方法,祝由术是更早于黄帝时代的产物。

因此,按照《黄帝内经》的历史脉络推断,神农尝百草是先于炎黄的时代,因此也推断出神农氏并不是炎帝。传说神农氏著作了《神农本草经》,同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黄帝内经?移精变气论》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黄帝问道:我听说古时治病,是祝由术来重塑病人的精气神,病就好了。那么现在治病,是要用药内服,用针石外治,为什么有的疾病能治好,有的治不好,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对曰:往石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

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岐伯回答说:那时的人和禽兽住的地方一样,都住在山洞巢穴。冷了就动起来,热了就到阴冷的洞里,那时的人情感没那么丰富,内心里还不见得有“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身体也不像现在的人必须要干那么多的体力活。

总之,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上古的人处在一个恬淡的世界,邪气是很难深入到人身体中的。

所以不需要现在的内治和外治方法,用祝由术改变精气神病就好了。但现在可不一样了,现在的人内心忧患,每天还要劳苦工作,不能顺从四时气候的变化,常常遭受到“虚邪贼风”的侵袭,内犯五脏骨髓,外伤孔窍肌肤,这样轻病必重,重病必死,所以用祝由的方法就不能医好疾病了。

从岐伯的话中,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形态。

但是为何感觉《黄帝内经》好像映照出千年以后发生的事?

按照历史线来看,当时黄帝所处的时代还并未进入奴隶社会。

现在的人不更是为了生活而奔波,饱受着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压力,除了工作以外还要被各种感情的事情劳神伤身,亲情的事、友情的事,还有爱情的事。

按照岐伯的话来分析,现代人不更是容易生病么?这到底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预测呢?

反过来讲,如果内心能做到不被“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所伤,也能避免被“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所侵,身体能做到太极阴阳般的动静平衡,那么就不容易生病了。

这其实也点出了中医养生的真谛。

可以看出,在黄帝时代,祝由术似乎要退出历史的舞台。那么,祝由术是因为有了中医的内治和外治法后,就从黄帝的时代绝迹了吗?祝由术难道不算是中医的范畴吗?

其实在《黄帝内经》中有专门记载祝由治病的方法,也就是民间流传的《轩辕碑记医学祝由十三科》。

正是因为当时更远古的祝由术已经不能满足当时为人治病的需求。那么,才有了黄帝问道广成子仙师的传说。

黄帝问道后,依广成子仙师所教之道静修养身,并留下了《轩辕碑记医学祝由十三科》。

黄帝在一百二十岁时,命人取首山之铜,铸宝鼎于荆山之下。鼎成之日,忽见空中霞光万道,一条黄龙垂须髯而下,元妃见状大惊,黄帝对她说:“不必惊慌,这是天帝派来迎我的。”于是黄帝骑在龙背上,元妃急忙扯住黄帝袍服,也跟着上去。传说当时宫中大臣随从黄帝乘龙升天的有七十多人。后来把黄帝乘龙升天之处,叫作“鼎湖”。

正所谓,“崆峒驾鹤游,鼎湖乘龙去。”

轩辕黄帝问道后,与其说远古的祝由术是巫术,不如说祝由术乃上古昆仑法脉的仙术。

由于历史的原因,祝由治病一直只在民间秘密流传,被极少数人掌握应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