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山水散文顶峰背后藏着一个爱国主

郦道元雕像

图:

视觉中国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段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字是如此优美,以至于许多人时隔多年,仍能背诵。它就是出自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的《三峡》。类似这样优美的文字,在《水经注》中比比皆是。明朝史学家、散文家张岱曾赞曰“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认为其作品是山水散文的极则。

不过如果我们透过这些华美的文字表面,仔细读读《水经注》全书,或许会发现,这本“散文集”不是那么简单。作者是在借山水的壮美,表达对祖国、对中华文明的无限热爱。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郦学”大家陈桥驿则称颂“《水经注》是一部伟大的爱国主义著作,而郦道元则是一位值得崇敬的爱国主义者。”

文、图(除署名外)/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立意高远:

万里河山千秋家国

有人说传统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是文学的国度。这话没错。不过一方面,这种评价可以套在很多国家的头上,特点不够鲜明。另一方面,中国古代诗歌、文学的价值,远不在于文辞的华美,音韵的流丽,更在于其家国情怀,人文视角,比如我们读《岳阳楼记》,可能记不住“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但一定会记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今天我们讲到“传统文化”往往稍不留心就滑到“文艺”的路子上去,认为诗词歌赋就是传统文化的全部。这种观点其实有一点风险。当然,仅从文艺的角度而言,我们的传统文化遗产都可称魅力无边。但中国人其实更看重的是“文以载道”。也就是说,要看它有没有能承载“天道”“大道”的本事,能不能让读它的人,在寻常的心灵洗礼之外,获得精神、信念的更高层次的提升。

为什么《水经注》能这么成功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一开始就确定了高远的立意。这个立意,就是万里河山,就是千秋家国。这就是郦道元想放进去的“道”。他好像站在群山之巅,放眼江河奔腾入海,看着脚下清流激湍,心中涌起将之融汇一体的豪情壮志。这种立意,这种视角,加上郦道元的文学天赋,出现一部杰作可以说是很自然的。它无论从实用性还是艺术性,都远远超越《水经》(我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可以说,今天的人,只知道《水经注》,而不会注意到《水经》了。所以说读《水经注》这样的作品,有时需要一些大尺度的空间想象,才能感受到其奔腾的气势,雄健的美感。

中心明确:

人间大戏天下苍生

晋人陆机在《文赋》里说,写文章贵在“立片言以居要,为一篇之警策”。无论是怎样繁缛的铺设,精巧的谋篇,一篇文章都必须有个“核”。用每位学生都熟悉的话来说,就是要为“中心思想”服务。用这个观点来观察《水经注》就特别有意思。全书都是写一条条的河、源头、走向、内流等要素,写完也就完了。还能说什么呢?但如果只是这样写,那书也就写成了辞典,除了供查找资料使用,基本没什么看头了。其实《水经》原文就是这样,像“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东北过获嘉县北,又东过汲县北,又东入于河(即黄河)”。一条挺重要的河,就写这么两句。不是当地人,谁能看明白什么呢?靠这种写法还能成功,成为名著的,几千年来也就只有一部《山海经》。但《山海经》有瑰丽的风景,诡奇的生物,神秘的异域,飘忽的神仙,这些都是《水经》所没有的。

郦道元在《水经注》里,给中国的这些大小河流们找了一个“核”。顾名思义,《水经注》是为《水经》作注的“注书”。通常来说,作注是对原作没讲到的地方,讲得不太准确的地方,进行一些补充修改、解释。“注”相对于原文来说,属于附属性的文字。但郦道元一出手,就不一样。他硬是把一本1万多字的《水经》延展成了一部浩瀚的长篇,篇幅扩大了20多倍,把“配角”演成了“主角”。中华书局年的《水经注》版本,小字印刷,厚达页。补充的这些内容是什么呢?是在这些大小河流周围发生的战争、商贸、耕牧……是和河流有关的人和故事。当中有周穆王、曹孟德这样的名人,也有许多不太那么出名的人物;有现实中的人,也有神仙。他把这些人,这些故事,星星点点地洒在河边,洒在大地上,让我们在读的时候,好像在听一台戏,停不下来。

抱负宏大:

鞠躬尽瘁祖国一统

郦道元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那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中华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陈桥驿先生曾指出,郦道元是个北方人,他一生足迹未涉南部,“当他出生之日,南北分裂,已经超过一个半世纪。但他却要撰写这样一部地理书,基本上以西汉王朝的疆域作为他的叙述范围,局部甚至涉及域外”,而且“在《水经注》以前的一切地理著作中,描写祖国各地自然风景的,实在是凤毛麟角,而郦道元却在这方面殚精竭虑,予以如此的重视,这只能说明他是如此地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一个出生以来从未见到过统一的中国的人,却要以历史上一个伟大王朝的疆域作为他的写作范围,这也只能说明他是如何地向往能够看到一个统一的祖国”。

郦道元在北魏任过冀州镇东府长史、鲁阳郡守、河南尹。孝昌末年,他被封为关后大使,前往解决雍州刺史萧宝夤的反叛问题。萧宝夤派遣行台郎中郭子恢率兵“围郦道元于阴盘驿亭……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尽力屈,贼遂逾墙而入”,郦道元“瞋目叱贼,厉声而死”。一同遇难的,还有两个儿子及弟弟郦道峻。萧宝夤感于他的忠义刚烈,派人收殓他的遗体。他遇难的地点,大概在今天陕西西安临潼区以东的师家村、马家村一带。这里旧时的地形地貌,与历史记载相当吻合。幸运的是,郦道元倾尽心力写就的《水经注》终于流传了下来。

《水经注》记载了条河流,描述了各个河流的发源地点、干流大小、支流分布、河谷宽度、河床深度以及水量的季节变化、含沙量、汛期等情况。其涉及地域东北至朝鲜的坝水(今大同江),南到扶南(今越南和柬埔寨),西南到印度新头河(今印度河),西至安息(今伊朗)、西海(今苏联咸海),北到流沙(今蒙古沙漠)。可以说,《水经注》是北魏以前中国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理学的总结。

陶渊明诗曰:“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水经注》要的就是这个调调。爱国,其实可以很轻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844.html